安徽墙体广告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时光荏苒,转眼66年过去了。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66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那些走上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们还好吗?
在
合肥庐阳工业区金池社区的
合肥铝厂宿舍内,生活着7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年龄最长的已经近90岁,最年轻的也已经八旬以上,这么多抗美援朝老战士集聚地,在
合肥的小区中少有。10月24日,记者来到金池社区,听老人们讲述属于他们的抗战故事。
1933年出生的聂广传老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18岁的时候,他志愿参军,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成人礼。炮火、青春、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带给了老人一生最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听力损害,如今,带着助听器的老人,也要非常吃力才能听见家人的声音。
聂广传老人是肥西人,老人从小就是个苦孩子,7岁丧父,12岁丧母,无依无靠的他帮人放牛干农活,吃尽了苦,1951年,聂广传自己做主,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从上派步行到烔炀河,坐着“闷罐车”到达
山东,又坐着“闷罐车”到达东北凤凰城。一个背包、一床薄被、一双布鞋和一双老布袜子,就是聂广传所有的家当。“在东北一下火车,发现外面下雪了,瞬间冻得直打哆嗦,实在是太冷了。”聂广传介绍,上战场的首个困难便是没有衣服保暖,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能量。“每个战士发七斤炒米,每天都感觉很饿,尤其是年轻小伙子,本身食量就很大,吃不饱穿得少,又会特别冷。”
虽然又冷又累,但是聂广传的心中仍充满激情,“能上战场,保家卫国,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对于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来说,能走上战场,是自己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
“那时候,敌人的飞机大炮每天都盘旋在我们的上空,声音轰鸣特别大,许多战士的耳膜就是那时候被震坏的。”聂广传老人也没例外,从朝鲜战场回来,他的听力愈发变差,如今,带着助听器的他也听不见近距离的声音。
84岁的陈祝敏老人1949年参军,从游击队干起,虽然年纪轻,但是同样穷苦人家出生的他非常能吃苦,能战斗。在朝鲜战役中,他担任通讯员一职。“和志愿军珍惜一枪一弹相比,美国人简直是比着地图倒炸药。”进入战斗之前,陈祝敏一点都没有感到害怕。但进入朝鲜后,还是被美国人的架势给镇住了:敌机轮番轰炸,炸得到处尘土飞扬、寸草不留;炮击也不像中国一发发射击,而是按照地图画方格来“倒”,每格射击的弹药以吨来计。
“那时候我们的战略是白天不出门,躲避起来,因为美国人的狂轰乱炸的确很恐怖,和他们比起来,中国军队的
小米加步枪,简直不值一提,白天出去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去送命。”陈祝敏回忆称,那时候敌人非常狡猾,白天狂轰乱炸,晚上投射照明弹,在空中拖着,非常亮,就是为了发现中国军队的目标,从来进行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