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墙体广告 第四次长沙会战后,湘潭湘乡相继沦陷
矿警队打响湘潭抗日第一枪
湘潭、湘乡沦陷的背景是第四次长沙会战(也称长衡会战)的失败。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为攻取长沙这一战略要点,日本侵略军以第11军为主体,从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先后4次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与日军先后展开了4次大规模的作战。
第一、二次长沙会战,分别发生于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1941年9月至10月,中日双方都各自声称取得胜利,实则中方的损失更大。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在攻入株洲时,屠杀了2813人。第三次是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战斗就在长沙城外进行,日军死伤5万余人,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这次战役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同盟国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蒋介石也说“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从1944年5月至8月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又称长衡会战,其后阶段主要是衡阳保卫战。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保持对南洋倭寇残匪的补给支援,日本以狗急跳墙之势疯狂进攻,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最多的兵力,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而守势的中国国军仅有约30万。6月16日,日军攻陷株洲;6月17日,湘潭沦陷;6月18日,长沙城破池陷。衡阳守军则以一个军的兵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顶住了日军几个师团的进攻,将日军整整阻挡了四十八天,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矿警队击毙4名日军便衣
1944年6月13日,日军116师团所辖133联队从浏阳直下,绕开株洲,直插易家湾,并派便衣队11人窜至滴水埠,被矿警队发现。
滴水埠当时是中国最大的石膏产地,其石膏与湖北应城齐名。盐是石膏的共生物,膏盐含氯化钠93%,同时含硫酸镁、硫酸钾,味苦涩。抗战开始后,湘潭海盐难入,实行计口售盐。陕西解池的池盐一度可以从长江运入,河南失守后,不再入湘。由云南来的井盐,也由于日军攻入湖南中部,再难进入湘潭。于是,滴水埠生产的膏盐就成为境内应急用盐的唯一来源。
矿警队发现日军便衣后,打响了湘潭县城抗日的第一枪,击毙4人,其余逃回株洲。
湘潭县城沦陷
6月15日夜,日军分路绕开国民党32师防线,向湘潭城区进攻:一路从易家湾施烟幕偷渡,袭击九华,走罐子窑向城区推进;一路由竹埠港走文昌阁渡江,直取城区小东门。驻潭国民党32师被迫向湘乡撤退。17日凌晨,日军经砂子岭、黄土山率先入黄龙巷进入繁华商业区,县守备队奋起与日军激战,因日军夹击而撤退,转至姜畲进行阻击,湘潭县城沦入日寇手中。湘潭县政府提前迁往石坝、四路巷、严冲一带。次日,日军设湘潭县治安维持会,由汉奸喻铣任会长。
湘乡沦陷
6月19日,日军自永丰、湘潭、宁乡分三路进犯湘乡。日军第40师团主力侵入湘乡与宁乡交界的石坝,沿宁湘大道急进。20日上午前锋到达花坪水桥村附近,与驻湘乡县国军第二师某营接触交火。日军绕道南薮塅、桐瑞台、山坳圫、泉塘,向驻防此地的国军新编23师及从湘潭撤退来的32师猛烈进攻。与此同时,日军116师团在攻陷湘潭后,派步兵133联队从易俗河经石潭包抄到湘乡县城的南边,占领峡口冲、三门滩、洙津渡。116师团另一部分则沿潭宝公路进击湘乡。国军被困在五里桥、杨金桥、三门滩、新坳一带涟水西侧的狭长地带,与从城中撤出的难民混杂在一起,堵在路上。日军用机枪扫射,遍野皆尸。泅渡涟水的难民遭到日军的射击,淹死者更多。21日,日军攻陷湘乡县城,开始浩劫。不到几天,湘乡全县50个乡镇有36个被日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