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墙体广告 在南靖优阳蜜坊蜜蜂博物馆内,沉睡着一台老旧的摇蜜机。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本乡养蜂人曾甲寅手艺制造。现在,其木制外壳早已斑斓不胜,但内部结构照旧完整无损,明晰地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前的养蜂技能。
保藏它的,是曾甲寅的长孙——第三代养蜂人、“85后”曾荆阳。在他看来,这台老式养蜂用具,见证了南靖养蜂人的旧时荣光。
盛景不再甜“蜜”忧伤
曾荆阳小时候最爱看的不是动画片,而是一部名为《蜜蜂王国》的科教片。影片拍摄于1972年,片中的外景地便坐落当时的南靖南坑公社养蜂场。彼时,这儿已是久负盛名的养蜂基地,曾甲寅是基地的技能骨干。
“南靖八山一水一分田,蜜粉资本极为丰富。”曾荆阳的爸爸、第二代养蜂人曾清泉说,南靖境内蜜源植物多达200余种,一年中有春夏冬三大流蜜期。正冬蜜更是在明朝时就作为贡品。新中国树立后,南靖养蜂人首先承受西方活框养蜂技能,蜂蜜变成南靖大宗出口商品。
南靖养蜂业真实的黄金期间,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2年,发端于广东的中蜂囊状幼虫病涉及全国,被视为养蜂业灾祸。为此,福建农林大学 前身——福建农学院的专家来到南坑镇渔滩村,创建了中蜂饲养教育试验基地。病害被霸占后,这个基地得以保留,并变成培养养蜂人才的“黄埔军校”。
1981年,曾清泉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王志忠协作树立养蜂协会,辅导漳州全市养蜂工作。关于旧日光辉,他如数家珍:“上世纪 80年代南靖冬蜜产值500多吨,全县蜂蜜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因为质量高,厦门口岸将其认定为免检商品,全省仅此一家。”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轰轰烈烈的砍木潮使蜜源树很多削减,本地养蜂业顿失内涵动力。2002年,渔滩教育试验基地面对被关停的命运。南靖养蜂业也堕入人才断层,黄金时代从此完毕。
标准饲养甜有底气
这些年,南靖县以树立生态名县为目标,大力施行“蓝天青山绿水”工程,继续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被列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造示范区。生态环境的好转让蜜源得以康复,这其中就包含了一度折损近半的鹅掌柴。本地政府将其列为维护植物,制止采伐。
“重振养蜂业,合理当时。”三年前,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进修归来的曾荆阳,决议着手展开这个老工业。但他发现,多年来的沉寂与无序展开,南靖养蜂业已落下一身“宿疾”:传统经营方式涣散单一,养蜂人观念短视,只求产值不求质量,蜂蜜质量良莠不齐。
“不走老路子,推行规划化、标准化饲养,进步蜂蜜质量,才是南靖养蜂业的将来。”曾荆阳带头重启了沉寂多年的南靖养蜂协会,并以此为途径,安排专家定时展开训练,进步农户养蜂技能,引导蜂农进行标准化饲养。现在协会已有200多名成员。
面对商场上假蜜盛行的信任危机。曾荆阳决议树立标准的蜜蜂工业园,引入蜜蜂认养方式,全程透明化办理。“蜜蜂园的每个蜜源地都装有GPS定位系 统,蜜源地的天气情况、蜜源植物情况、蜜蜂生长情况等信息,都将实时以图文方式发布在网络途径上。”曾荆阳说,消费者只要认养了蜜蜂,不只能够定时取得蜂 蜜等商品,还能实时参加蜂场的监督与办理,并可到蜂场体会养蜂、采蜜的进程。
注新元素甜出新“味”
70岁的陈丰旗是南靖老一辈养蜂人。除了养蜂他还兼职种麻竹、撑渡船。平日,他总会放几瓶蜂蜜在船头,兜售给过往船客。相似的民间出售在南靖并不罕见。
“既无品牌,也没商标,难以在商场上得到长时间的认同,更难以打造地域特征商品。”曾清泉以为,品牌刻画不力是当时南靖养蜂业的一块短板。
“加大蜂业宣扬力度,注重刻画品牌,才干真实取得商场认可。”两年前,曾荆阳着手树立优阳蜜坊蜜蜂博物馆,旨在推行蜜蜂文明。他不只收集了前史 上不一样期间的养蜂用具以及各类宝贵的前史文献资料,还配套了养蜂体会基地,供游客品尝蜂蜜,体会田园养蜂趣味,进步公众对蜂蜜商品的认同感。
电商出售也让南靖养蜂人尝到了新味道。前不久,曾荆阳与本乡电商途径“闽鲜汇”协作,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出了千余罐蜂蜜。本年7月底,他又树立了 专门的蜂蜜电商途径“BEE哥商城”。“以往咱们的出售途径,除了民间出售,即是超市和药房,但跟着假蜜盛行,消费者根本不敢在超市买蜂蜜了,药房的出售 将面对方针限制,唯有电商才干拓宽途径。”曾荆阳说。
养蜂业的新味道还不止于此。“蜂蜜通过深加工以后增值潜力无穷,能够制造成护发素、润肤膏、唇膏等化妆品,一起在医药范畴、工业范畴都大有作 为。”曾荆阳说,现在本地从事深加工的公司仍是空白,资金与技能是首要掣肘。将来,跟着规划饲养的展开,深加工将变成南靖养蜂业亟待开发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