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墙体广告 今年,为弥补农业发展“短板”,加速全区农业产业发展,黔江区将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保障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给,推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全区企业健康发展。
据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来,全区更加注重数据收集,充分保障产销对接。筛选一批企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作为全区重点产业来推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原料基地建设工作。强化与企业对接,根据区域定位及产业布局,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订单生产,强化合同管理与合约履行,切实保障双方利益。
注重基地建设,充分保障原材料需求。围绕企业原材料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全面启动10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将目标任务细化到片区、乡镇、村居、农户。以石家-鹅池-新华片区为重点,发展地牯牛、食用菌等加工型蔬菜基地2万亩;以邻鄂-马喇片区为重点,发展青蒿等中药材基地5万亩;以黑溪-黎水片区为重点发展辣椒、特色杂粮3万亩;强化产销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开展品牌申报工作,培育一批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
更加注重宽松环境,充分保障政策配套。完善政策,强化争资引资,力争规划一批大型农产品产销项目纳入市区“十三五”规划,为未来几年争资创造条件。加强对街道镇乡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协调做好土地流转,全力保障原材料基地建设用地需求。
企业原材料虽说有了充分保证,但技术服务也不可或缺。自今年来,全区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机制,全力破解技术瓶颈。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企业技术指导,提升乡镇农技人员技术服务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组建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推广“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新模式,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着力建设好两个市场。做到抓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完善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鼓励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参加各类展会,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其次抓无形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继续实施市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制订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努力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下与线上同步发展、互联互通。
今年,全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已呈现出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旅游三种多元发展模式。争取黔江脆红李、地牯牛、肾豆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实现认证。将“大农业”与“大旅游”融合发展,在阿蓬江流域的“一江两岸”,建设油用牡丹、油菜花等“彩花产业”基地5万亩,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新增示范农家乐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