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墙体广告 1916年出生的宋启宁,居住在莆田市城厢区龙德井社区。让我们惊叹的是,这位世纪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记忆清晰。不等我们坐下,就开始伏案默写当年的《抗日誓词》,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抗战历程。
宋老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小时候住在莆田当年唯一的三层小洋楼,楼名“南岗别墅”4个字是冯玉祥手书的。尽管当时生活无忧,但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心怀革命理想,于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参加武装斗争,跟随哥哥宋启康参加革命。1934年,他和宋启康把位于城区胜利街的9间房全卖了,换来3000银元,在福清购买了12杆枪,创建莆田沿海革命武装队伍一一沿海游击队。抗日期间,宋启宁先是从莆田转移到上海参加地下抗日斗争,并于1938年跟随闽中抗日大队从莆田出发北上抗日,作为文化抗日宣传员,在南昌、长沙等地宣传抗战,教老百姓唱抗战歌曲,撰写反映农村群众抗战情况的文章等,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4月,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从事司法工作,参加延安整风,是延安大学首期毕业生。
宋启宁老人从小跟随伯父学会英文,在延安时学会了俄文和日语等多国外语。在我们采访中,老人时不时用一些英文和俄语来讲当年情景,让我们觉得这位百岁老人实在酷。
解放后,他自愿申请回家乡莆田担任中学教师,教俄语、英语、语文等,缓解当时老师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直到1979年离休。
宋启宁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生动的故事:年轻时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解放后选择教书育人,晚年乐于助人。他说:“再过几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准备再活几年,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到来!”
东南网9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游庆辉 图/文)7月24日,记者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一个普通小区里,探访了一位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福建老人——91岁的苏荣禄。
“苏老,您好!”当我们用客家话向他问候时,这位儿时在永定土楼“振福楼”长大的老人,用一口标准的客家话招呼我们坐下。他看上去瘦弱疲惫,无法站立,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闽藉南侨机工。
在女儿的搀扶下,老人坚持坐起,回忆起峥嵘岁月。
1925年出生的苏荣禄,2岁时跟着二叔二婶去了新加坡,后到广州、梧州、昆明当学徒。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2岁的苏荣禄因为人小机灵,又会讲多种方言,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大队长潘忠信的传令兵,并在随后的一年中跟着潘忠信在缅甸腊戌运送陈嘉庚“南侨总会”募捐的抗战物资。
1940年,15岁的苏荣禄进入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成为一名司机,在滇缅公路上为抗战将士运输所需的汽油与弹药。和苏荣禄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是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子弟,被称为“南侨机工”。
回想起当年的烽火岁月,苏老告诉我们,他当时驾驶的是美国产的道奇卡车,载重3吨。当年滇缅公路沿途高山、深谷、悬崖、陡坡和急弯不计其数,行车条件十分艰难。在一次行驶中,由于遭遇日军轰炸,苏荣禄情急之中跳出了驾驶室,等危险过去之后再看,驾驶室已被炸扁,车队里同行的七八名同事在这次轰炸中遇难。还有一次,他行至贵州附近,遭遇日军飞机低空扫射,一颗炸弹落下,他跳入路边三米多深的壕沟内,扭头看去,车已被炸散了。
像苏荣禄一样,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奔走于滇缅公路之上,为前方运输抗战物资,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日军的轰炸下,1800多人长眠于滇缅公路。
抗战胜利后的几年中,苏荣禄先后到过东北、北平、香港等地。1955年,他了解到祖国内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建设欣欣向荣,为了支援内地建设,他和一批归侨司机一起来到山西工作,直到今天。
如今,苏老一家已是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回忆一生经历过的风雨,老人始终平静得如同讲述他人的故事。他家里人告诉记者,开车几十年未出过任何事故,这是老人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7月14日,笔者一行来到武平县城厢乡园丁村,探访抗日老兵李启能。今年99岁的李老,是闽西仅存的抗日黄埔军官,他身体硬朗,思路清晰,苍老的身姿仍约略透出当年抗日军人的风采。
李启能出生于1917年,1936年县立中学毕业,1938年从军,不久作为优秀学员被选调到湖南湘潭中央步兵学校学习,在广西桂林服役。1939年8月,黄埔军校在桂林招生,李启能考取黄埔军校武冈第二学校,编入17期第七总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步科。军校毕业后,李启能被分配在陆军37军60师179团团部当少尉。
此后,李启能参加了1941年的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在1941年12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李启能已是179团3营7连中尉排长。此战,7连在湘北长乐镇与鬼子反复混战,牺牲42人,连长李豪阵亡,李启能受命代理连长继续组织战斗,最终以日寇败退告终。在1944年5月日军发动长衡会战中,李启能所在的团奉命攻击攸县之敌,策应衡阳守军。双方在老龙头阵地反复冲杀,李启能多处中弹,身负重伤,被辗转送往后方医院救治。1945年,李启能所在部队调往江西作战,最后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
1949年年底,李启能时任国军22兵团教导团少校教官,和教导团团长杨其精一起阵前起义加入解放军。加入解放军后,因为有随军家属,李老申请回乡,此后终生以务农为生。如今,李老已经四世同堂,除了耳朵比较背,身体不错,记忆力良好。平时喜欢在房子周围散步,和邻居聊天,经常自己烧火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