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战士宋培华在展览上叙述抗战前史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叶纯 图/本报记者邹斌
湖北武汉墙体广告 昨天,武汉市留念抗日战役成功70周年暨《大武汉1938——武汉抗战前史展》开幕式,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原址留念馆隆重举行,回想江城三镇烽烟年月,重现武汉抗战血火前史。
南京失守后,1938年武汉曾一度变成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变成战时首都。在这里,形成了辅导全国抗战的重大政治决议计划和军事布置。国共两党严密携手、共御外侮,稳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当天的留念活动中,孙维理、王进昌、邓德春、宋培华、彭其光等5位抗战老战士代表走上前台,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役成功70周年留念章”。
昨天展开的《大武汉1938——武汉抗战前史展》,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原址留念馆在对原有基本陈设进行全面改造提高基础上,全新推出的主题展览,要点
展示了1938年武汉区域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悲凉惨烈的武汉保卫战。展览共展出图像184张、什物138件和很多视频印象材料,其间有些宝贵文物属
初次对外展出。
周恩来用过的围巾 董必武运用的公文包
49件宝贵抗战文物初次对外展出
在展出的138件什物中,49件属初次对外展出。昨天,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原址留念馆馆长陈益祥向记者讲起这些宝贵文物背面的故事。
周恩来、邓颖超用过的围巾
1937年12月,周恩来从延安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主管军事和统战作业。当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安仁里迁至大石洋行,作业人员将一条围巾赠送给周恩来和邓颖超。直到周恩来病重住院时,他仍在用这条围巾。
1979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原址留念馆开馆后,邓颖超将这条宝贵的围巾赠送给留念馆。依据材料记载,这条灰色暗花丝织围巾为国家一级文物。
董必武在汉运用的公文包
1937年9月,董必武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来到武汉,康复和发展湖北区域党安排,着手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展开统一战线作业。这个公文包,恰是董必武1938年在武汉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民运部长和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时运用的,今后长期保留在身边。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原址留念馆开馆后,董必武夫人何莲芝在家中找到了这个公文包,赠送给留念馆。这个长38厘米、宽25厘米的黑色公文包,伴随着董必武历经艰难年月和战役洗礼,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汉阳沟嘴村出土的飞机残骸
昨天,一件飞机发动机残骸原件也初次亮相展览。据介绍,这件残骸是2010年10月在汉阳区沟嘴村的六湖连通工地上发现的。
其时残骸发现后,沟嘴村上了年岁的白叟们回想,这架飞机应是1938年武汉空战时从空中坠毁的。由于坠毁的飞机在村子里冲出了一条深沟,因而飞机的坠毁地被当地人称为“飞机沟”。目前,对于残骸的更多信息还有待研究。
勇士鲜血染红了我衣裳
抗日老战士在汉回想抗战故事
楚天金报讯 昨天留念活动中,孙维理、王进昌、邓德春、宋培华、彭其光等5位抗战老战士也来到现场,与武汉各界人士一起铭记前史,缅怀先烈。他们中年岁最大的有91岁高龄,最小的也现已85岁。
宋培华:
影片《鸡毛信》“海娃”原型
1926年,宋培华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机伶,13岁的他被同乡八路军举荐,来到山东蓬莱安乡县参加了地下党,变成了一名小小交通员。影片《鸡毛信》中的儿童团团长海娃,恰是以他作为原型。
宋培华还记住初当交通员时,首要使命是给依据地送鸡毛信。那时条件艰苦,一件棉袄要穿四季,冬季往棉袄里絮些棉花,夏天就把棉花掏出来继续穿。其时送的鸡毛信,通常即是放在棉袄、帽子、鞋袜等隐蔽的地方,用放羊、赶驴来掩护。
15岁时,宋培华被选择参加独立营,当起了侦察员。在这里,他首要的使命即是和“二鬼子”置换枪支弹药后用马驮回依据地。其时,驮回的炸药不能立刻运
用,而是要在坑上烤软后才能运用。一次炸药烤得太热发生爆炸,包括宋培华在内的5人险些丧身。白叟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彭其光:
勇士的鲜血染红了我的衣裳
1938年10月,武汉沦亡。面临国难当头、混乱不安的情景,彭其光和5位同读私塾的同学不肯当亡国奴,于1939年前往老家汉川汈汊湖参加新四军15旅45团,投入抗战。
1945年10月,黄陂县城内的日军不肯缴械投降,彭其光所在部队一位排长冲上山头向日军喊话,却意外被敌人的枪弹击中乳房。彭其光和两名战友趁黑摸上山,将这位排长的遗体带回。
白叟至今记住,勇士的鲜血染红了自个的衣裳。他通知记者,当年和他一起抗战的几位同学,都在抗战中献身。
孙维理:
从战场上背下献身战友掩埋
1925年,孙维理出生于河南信阳。1938年,信阳沦亡,爸爸带着全家四处避祸。1941年,爸爸结识一位新四军团长,便将女儿郑重托付给对方参加
抗战。就这样,年仅16岁的孙维理在鄂豫边区洪山公学学习了几个月后,被分配到李先念指挥下的新四军第五师15旅43团,任青年干事后转为民运干事。
孙维理说,作为民运干事,当年自个首要担任动员百姓援助抗战,安排担架队救援伤员。她至今记住,曾亲自从战场前哨背下献身的战友进行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