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墙体广告 “41年了,它就像老朋友相同陪在我身边,特别是陪同我走过那段‘缝缝补补’的年月,至今浮光掠影。我先后搬了5次家,也没舍得把它丢掉。”9月12日,说起保存至今的缝纫机,家住乌鲁木齐市西山麓溪花园小区的刘淑梅表明,她会一直把缝纫机留着。
68岁的刘淑梅说,这台她使用过41年的缝纫机,不只陪同她走过了简朴年月,也见证了自个的日子发作的天翻地覆的改变。
曩昔物资缺乏 凭票才干买到缝纫机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刘淑梅家中时,一眼便看到了摆放在客厅里的上海“飞人”牌缝纫机,这台旧式脚踏缝纫机看起来有七成新。
刘淑梅动作娴熟地掀开光滑的木质板面,从缝纫机“肚子”里掏出机头,上缝纫机油,在机头针孔一端穿好线后,只见刘淑梅脚踩踏板,缝纫机便响起“哒哒哒”的转动声,明晰动听。
刘淑梅回想,上世纪70时代,家家户户渴望着能增加“三转一响”(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录机)进步日子质量,缝纫机名列其间。可其时 物资缺乏,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缝纫机相同要凭“票”才有资历。让刘淑梅欢喜的是,1974年,老公找人帮助得到了一张缝纫 机票,她拿着170元现金买到了心仪已久的缝纫机。
“其时我和老公每人每月的薪酬只有30多元,买缝纫机花了一笔巨款,其时一家人节衣缩食要一年才干存下来这些钱。”刘淑梅说。
现在想买就买 缝纫机无用武之地了
有了缝纫机,刘淑梅买了布料就去找人帮助裁好,拿回家自个做,这么做一套衣服就能省下好几块钱,日子上也能宽松很多。因其时布票严重,小孩的衣服基本上是大改小,都是大人不能持续穿的衣服改成的,缝纫机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少效果。
“其时都是棉布衣裤,不耐磨,加上棉布供给比较严重,是个‘缝缝补补’的时代,缝纫机在这方面真是发挥了大效果。”刘淑梅说,其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语录。
“到了上世纪90时代,商场里的服装琳琅满目,我们手头也宽绰了,想买啥款式都能买到,再也不必亲手缝制衣服了,缝纫机只用来牵牵裤脚、 做做鞋垫。”刘淑梅说,现在,小孩穿的衣服都是买的,有的衣服穿不了多少次就筛选了,年轻人更是啥时髦穿啥,不满意就筛选,连他和老伴的衣服也装满了 衣柜,以往那种买布做衣裳的时代曩昔了,更无破衣服可缝补了,家里的缝纫机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