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墙体广告 做慈悲本是一件传递正能量的义举,但当自愿成为“被逼”时,又该如何评估这一行动。
近日,郑州有小学生家长向河南商报记者反映,他们几岁的孩子回家要钱,说是慈悲日校园要捐款,而校园也发来提醒带钱的短信,家长感受被“逼捐”。
捐款
母亲给3元 儿子要50元
10月9日,市民郭女士8岁的儿子文文(化名)和她羁绊了一黑夜。他回家便跟母亲要钱,说是校园安排捐款,随后不久郭女士就收到校信通短信。
看完短信,郭女士搞不明白钱是捐给谁的,连个主办单位和捐助目标也不阐明。通过一黑夜的商洽,郭女士把价码从3元涨到20元。而文文的心思价位是50元。
此前校园曾有教师患病,孩子们都积极捐款,在郭女士和别的家长看来,给教师捐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善举,而这种慈悲日的捐款,没针对性,太抽象。
“小学生能有啥钱,这短信即是让我们家长准备好钱嘛!”市民李先生很无奈,不过他不敢跟校方为此争吵,“究竟孩子还要上学的。”
回答
全市安排 校园每年都安排
河南商报记者向这所小学进行求证,教务处马教师表明,这在他们校园已经构成习惯了,每年这个时分都会安排捐款活动。关于家长的质疑,他表明了解,他着重,捐款是自愿行动,群发短信绝没有“逼捐”的意思,“各个班主任编短信也不会想那么多,由于每个教师也要捐的。”
他说,“郑州慈悲日”捐款是市里统必定的,每年都会向各个市直单位发通知,详细到校园即是“建议教师捐一天的薪酬,学生捐一天的零花钱。”
不过关于善款的用处,他本人也不是十分明白,只知道这是用于助残助贫之用,由市里统一安排调拨。
评论
用项目感动社会捐款
2007年,郑州市以法令形式断定每年10月16日为“郑州慈悲日”。随后,每年政府都会下文“发动”,但此举一直备受争议,有人以为此举有点像“逼
捐”,也有人表明支持:政府再不发动,谁来帮助困难群众。在慈悲日捐款数额上,这些年也是节节攀升,2008年征集善款4662万元,到了2014年到达
1.3608亿元。
河南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数年来,不断有媒体对此提出疑问,并建议查询,最后得出的观念迥然不同:要捐,就直接捐到受益人手里。
2013年,一家媒体的投票中,关于“如何促使这类活动得到社会更加自动的参与”,59.23%的受访者挑选“改动宣扬手段,让我们可以体验到详细的
公益项目,让项目来感动人心”。30.1%的投票者支持“发布善款用处,让捐赠者能查询到自己的捐款流向和捐赠作用”。
netease 这篇文章来历:大河网-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