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墙体广告 新华网沈阳10月11日电(记者赵洪南、徐扬)地址:黄海海域丹东港西南方向10海里深度:海底18米到23米
1894年,致远舰留给国人的最终绝响是危险关头撞向敌舰……2015年,跟着“丹东一号”沉船的很多文物从黄海海底出水、重见天日,再次引发大家对这段悲凉民族回忆的探求。
问候致远舰:淹没了121年,重回大家视野
121年前,黄海上一艘有“北洋水师最领先的军舰之一”之称的致远舰在硝烟弥漫中慢慢沉入海底,121年后,跟着考古人员在“丹东一号”水下打捞出的120余件文物的相继出水,这艘沉舰的疑团逐渐解开。
152毫米炮弹、保留较为无缺的方形舷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维护基地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船考古查询领队周春水通知记者,如今现已完毕对“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查询,经过详尽的考古查询及什物依据,开端判别其身份为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
“3只瓷盘是开端认定淹没舰是致远舰最直接的依据。”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基地研究员崔勇说,带有“致远”篆书的瓷盘碎片是在沉船左舷前部未过火处、堆积着散乱的木材的当地发现的。
记者看到,其间有两只瓷盘有篆体的“致远”二字,别的一只仅剩一枚碎片,但却留有一个篆体的“致”字。
周春水说,对“丹东一号”水下考古查询,共发现水下文物60余种,计120多件,触及船上构件、兵器、个人物品3大类。
“咱们还发现了皮带、鞋垫、梳子等物品。”周春水说,这些物品损坏严峻,无法判别所属的主人,120余年后能重见天日实属不易。
“致远舰的发现其实是偶尔的失而复得。”崔勇说。
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反常磁力显示,也许存在沉船。
2014年4月,进入物探查询期间,考古人员经过潜水实地搜索,发现少数出露海床的铁板、煤炭与木质船板,并依据有关分析成果,估测也许为北洋水师的一艘沉舰,命名为“丹东一号”。
同年8月,“丹东一号”进入第一期重点查询期间,经过抽沙,清出长达50米、宽10米-11米的舰体,外表的外部轮廓大有些出露,并发现1门机关炮及少数弹药、有些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残片。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维护基地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端对沉船进行重点查询和打捞,海上历时67天,大批文物得以陆续出水。
重见“致远”,大家等待了上百年
甲午海战的硝烟现已散去两个甲子,但是,致远舰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从淹没那一刻起就触动着国人的心。
近代史专家关捷教授说,甲午海战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犯与反侵犯战争,是我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国人铭记百年。
参与“丹东一号”水下考古查询的考古人员通知记者,除了发现很多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邻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遗骨被发现时已不无缺,应是致远舰的官兵。
1894年9月17日,中日水兵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邻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丢失5艘战舰,其间“致远”“经远”“超勇”和 “扬威”舰淹没在交兵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维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 部壮烈殉国。
关捷说,甲午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水兵将士,英勇杀敌,舍生忘死,血战到底。邓世昌更是宣布“吾辈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天之事,有死罢了”的誓词。
“这支舰队成军后,在保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利益、震慑遏止外敌侵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效果,也一度迟滞了日本侵犯我国的脚步,将日本对我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大大向后推迟。”我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
致远舰能否打捞出水触动人心
这艘沉舰被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间隔,所在海底深度在18米到23米之间。因为海战中受损严峻等缘由,沉舰全体保留情况欠好,钢板、锅炉零件发现时已被抛离本来方位,穹甲以上构造现已损毁,不存在无缺的舱室,下面的机舱仍被埋在泥沙之下。
“如今‘丹东一号’船体仅剩余穹甲之下的有些。如今仅仅进行考古查询,还没有进入开掘打捞期间。”周春水说,打捞一艘沉船有着严厉杂乱的程序,如今所做的仅仅是开端。
崔勇说,打捞的整盘方案并不在这次考古查询工作傍边。
李默然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刻画了坚定果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形象。邓世昌在最终时间率舰冲向日本舰队,宣布“撞沉吉野”的声响让对手深深震动,令世人铭记。
“咱们知道致远舰在我国民众心中有着特别的心结,尽管很想将其打捞出水,但如今仍然无法确定时间。”崔勇说。
因为致远舰就在丹东港航道邻近,怎么维护避免盗捞也变成一个焦点。丹东港集团履行总裁黄梅雨说,丹东港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拟定了维护预案。
崔勇说,考古查询完毕后,将采纳回填等方法,避免有人成心潜水到致远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