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墙体广告 走近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叫阿克苏的本地。
这儿有全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因水得名,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明澈通明的水”。
这儿前史上是西域“龟兹国”“姑墨国”所在地,是印度释教文明传入华夏的榜首站。东西文明在此交融磕碰,构成享誉国际的龟兹文明与刀郎文明。
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汹涌澎湃,掀起滚滚浪潮。本年又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树立60周年。迎着盛夏暖流,湖南日报记者参加新疆日报社安排的“大美新疆· 丝绸之路”采访行活动,走进南疆,走进阿克苏,感受这片热土的前史厚重、年月递嬗,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造带来的严重机会、万千气象、蓬勃活力。
白水城,丝路魅力迷人眼
酷暑难当的夏季,赴疆行人的心绪却似这个时节相同炽热。
长沙至乌鲁木齐的航班,爆满得不提早十天半月别想订到票。而相同火爆的还有从乌鲁木齐飞往南疆、北疆的各支线航班。
“通常都会满座,这或许即是丝路的魅力、新疆的魅力吧!”执飞的空姐早已习以为常。采访团乘坐的由乌鲁木齐飞往阿克苏区域最早的航班,也已满座。
一个小时就到了阿克苏。两地上千公里间隔在曩昔坐汽车要16个小时。阿克苏人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树立初期,阿克苏没有公路、铁路,交通靠马驮,出行靠 双脚。60年的开展变迁,这儿离别了“人背马驮”的前史,迎来“朝发夕至”“陆空并举”的现代交通时代。不只要了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光机场就有两个, 一个是阿克苏,一个是库车。航空事务格外繁忙。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航班已达每天21班次,还开通了直飞北京、成都等5条内地航线。
人称“白水城”的阿克苏,有着我国闻名的“长绒棉之乡”美誉。
7月30日,记者来到阿克苏纺织工业城联发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只见21岁的热孜曼古丽·买合木专注地操作着偌大的织机。
热孜曼古丽来自阿克苏区域沙雅县乡村,初中结业后一向在家务农。纺织工业城树立后,经过培训,热孜曼古丽和别的280多名少数民族青年进入这家公司上班,如今每人每月能拿到3500元的薪酬。
“我很爱惜这份作业,要不我如今还失业在家。”热孜曼古丽的人生改变,与“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东部工业移动严密相关。
作为全国优质棉出产基地,阿克苏区域棉花产量占全国九分之一,但长时间以来,阿克苏棉花以皮棉外销为主。这些年,阿克苏区域发挥优势,捉住“一带一路”机会,接受工业搬运,打造纺织工业高地。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管委会商务招商局局长刘青介绍,如今有河南、浙江、四川等地大型纺织公司落户,累计入园公司125家。上一年纺织工业城完成工业总产值40.8亿元;本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8亿元。
“这儿仍是劳动力作业基地。”刘青说,如今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的工业工人已达8600余人。本年在建的纺织项目年末投产,到时还将吸纳3000多人作业。
“一黑一白”,在新疆说的是石油和棉花,是两大特征支柱工业。
据自治区发改委编制发布的《新疆能源年度报告(2014)》显示,到2014年末,新疆已探明石油储量56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首位。
占得有利地势,抢抓先机,丝路上的阿克苏正欲力拔头筹。
2012年7月26日,中石化与阿克苏区域一起出资组成“塔河炼化”。这个由中石化塔河分公司改制而成的公司敏捷腾飞,年原油加工能力由350万吨提升到如今的500万吨。
在“塔河炼化”中控室,记者看到,十几名作业人员仔细凝视屏幕,监控各出产环节的数据改变,不时用对讲机通报情况,经过操控渠道调整开关阀门,操控出产全过程。据介绍,2015年上半年,该公司累计加工原油215万吨,完成利润逾10亿元。
丝路上的阿克苏,有目共睹的不只是“是非”工业,甜美的瓜果也相同招引人,就连在新疆人看似很往常的库车大馕也被一个湖南人盯上了,他在库车建了一个大馕城。
建大馕城的欧阳志军,是永州人。1999年,他到新疆库尔勒办了个塑料制品厂,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强干,攒下榜首桶金。搭上“丝路”春风,本年初出资 1000万元的大馕城正式运营。面临将来,自称是“新新疆人”的他决心满满:“顺着丝路,今后的沟通肯定会不断增加。走在丝路上的人,都会吃口香喷喷的 馕!”
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拓荒
“如今的南泥湾,与从前不通常,再不是旧容貌,是陕北的好江南……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又战斗来又出产,三五九旅是榜样,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榜样……”
在新疆出产建造兵团榜首师阿拉尔市翠湖雅居小区,记者听到居民们在哼唱那首曾经久不衰的《南泥湾》。
三五九旅因一首《南泥湾》而扬名,让前史铭记,让公民铭记,让共和国铭记!
1953年,在湘籍将军王震的带领下,“三五九旅”走进塔里木盆地的最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前沿、一个曾荒芜得连个姓名也没有的本地,团体改行,整 编成新疆军区农业建造榜首师。从此,“三五九旅”在万古荒漠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前奏。王震曾这么归纳道:“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千里,屯垦在天 山。”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拓荒。”民谚云。
“所谓的‘地窝房’,即是咱们在挖坑的时候在坑里留出用做床、桌的土墩和进出的斜坡甬道,用木头拱好房顶,先盖上红柳或芦苇,最终盖上土。”阿拉尔市三 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讲解员任新农介绍,“有的一家七八口人都住在里面,很拥堵。门都是朝里的,由于一旦积雪门没办法往外推开,更甭说扫雪了。”
当年三五九旅刚来之时,缺少给养,为处理不计其数部队官兵饮食疑问,官兵们在戈壁滩上插上一面红旗,拓荒拓疆、引水栽树,寻出一条活路。这个本地也取名为“红旗坡农场”。
“如今这么好的日子,当年是想都没想到。”年逾八旬的苏运科,自从老伴逝世后,一个人住在阿拉尔新苑小区的高楼里。白叟日子挺充分,看电视、漫步,和老友搓上几圈麻将,日子过得惬意快活。
1956年,本籍河南的苏运科跟着大批支边青年,来到了一师沙井子垦区。正值麦子老练,与3名同志竞赛割麦子,他创下1天割4.5亩麦子的纪录,手指头都磨烂了,裹上布条接着干。
以后,苏运科拓荒,种棉,开拖拉机,修塔里木河大桥,到上游水库养鱼,每相同作业都干得极好。他说:“其时啥都没有,靠的即是屯垦戍边、建功立业的信仰。”
也是从苏运科进阿拉尔的那年起,老红军、南泥湾的劳动英雄王金山,在阿拉尔带领着大批兵士垦荒种地,逐渐盖起了校园、工厂、医院、商铺,修了公路和街 道,栽种了很多的树木,并拓荒了果园、瓜田,使这片荒芜之地有了活力、有了人气,阿拉尔真的成了“绿色的小岛”(“阿拉尔”维吾尔语意)。
谈起阿拉尔这些年的改变,苏运科心潮腾涌:这两年的阿拉尔,马路宽敞了,小汽车不断增加,高楼越盖越高,人气越来越旺。看到这座城市越变越美丽,想想当年自己这代人的支付,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当年南泥湾,回立刻天上。开我南国土,种我中华田。”甘肃日报社社长、总修改马克利感动地挥毫。是啊!这支屯垦大军,在前苏联专家鉴定为“不适合农业 种植,也不可能种植棉花”的盐碱地上,不只种出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并且建成了全国最大优质棉基地和长绒棉基地。
从“南泥湾精力”到“屯垦精力”,展现的是一部斗争创业前史,树起的是一座中华伟业丰碑。
今不见,平沙莽莽黄入天
20世纪9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条翡翠色的飘带,陈旧的荒漠大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这条自天山托木尔峰山前阶地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延伸的防风林带,即是被联合国环境资本维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的“阿克苏柯柯牙绿色化生态工程”。
在阿克苏,给人印象最深入的即是这片土地的绿。驱车北出阿克苏市不远,就看到路途两旁一排排笔直的美化林带。车在向前行进,林带也在往前延伸,似乎路有多远,林带就有多长。
“这是柯柯牙的一部分。这是阿克苏人发明的人间奇观!”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余新辉指着车窗外的美化林带说。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滨,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曩昔柯柯牙每到季风时节,沙尘蔽天,变成本地风沙损害主源地。
1985年春天,驱车缓慢爬上黄土台地,望着沟壑纵横,地势杂乱的盐碱地,时任地委书记颉富平向身边的区域林业处处长问道:“老毕,这儿种树能活么?”
“只需有水,就能活。”
“这么重的盐碱怎样活?”
“开沟灌水压碱。”
从此,数万阿克苏军民踏入这片黄沙充满的莽莽荒漠,开端了与大自然空前规划的决战。
30年间,阿克苏区域先后安排近210万人次,进行了33次艰苦卓绝的柯柯牙美化造林大会战,累计造林20.8万亩,栽植各类树木1337万株,彻底改变了柯柯牙初始地貌。
“咱们能够测量出柯柯牙林区的面积,但咱们无法测量阿克苏人对它的厚意。由于阿克苏人都知道,生态是生计之本。”柯柯牙美化工程纪念馆解说员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采访团成员的心。
离别漫天黄沙,每一位阿克苏人都在分享着柯柯牙的生态盈利。
黄昏时分,阿克苏市多浪河景象带,来自甘肃武威的张大爷正在带孙子玩耍。本年已经是他来阿克苏儿子家的第3个年初了。他深有感受地对记者说:“一开端听儿子讲,觉得这儿好荒凉。没想到来了以后,家住沙漠边上,出门就能看到满眼的绿色,呼吸到新鲜、潮润的空气。”
古丝路,再立异光芒
“国际上前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系统、影响深远的文明系统只要四个:我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四大文明系统汇流的本地只要一个,即是我国的新疆。”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如此说。
克孜尔石窟无处不在的释教文明印记,让大家能够明晰了解到,释教从印度传入新疆,构成西域释教后,再传入华夏的头绪;让大家感知,东西方文明曾经在丝路上的龟兹交汇相融。
在阿克苏采访的日子里,新疆一起的文明表象,无不令人沉醉其间,更让记者感受了各族公民大沟通、大交融、大团结的生动局面,领会了各民族文明一起融汇到中华文明的根须下,生生不息的面貌。
在兵团一师十三团一连,重庆妹子尤良英帮扶维吾尔农人买买提·吐鲁普的故事,被大家传诵。10年间,尤良英不只在买买提老婆病重时给予真挚协助,还手把手教会他种植技能,先后借给他近20万元协助栽种核桃、红枣、葡萄,引导他走上致富路,变成本地致富带头人。
采访中,记者们也被一起的新疆文明深深招引。内蒙古日报和新疆日报的修改已然开端沟通维吾尔语和蒙文的差异,并相互教授用民族文字书写姓名的办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虽然新疆与内地相距悠远,但是在新疆却呈现出“四面八方”的景象。无论是“屯垦戍边”,仍是“援疆创业”,大家的心中都据守 着保疆卫国、强边富民的信仰。走在大街或是冷巷,都能碰到内地别的省市的人,有的是在这儿长时间久居,有的是南来北往做着各自生意。这种表象,在内地是少有 的。能够说,新疆成了各地各民族交融的咱们园。记者逼真感受到,新疆不只是新疆公民的,更是全国公民的。
格外值得一提的是,援疆精力得到进一步宏扬。仅阿克苏,1996年以来,河南、上海、3家央企和浙江,遴派优异援疆干部1594名来这儿作业。近5年来,浙江省各县市别离结对协助,施行援疆项目658项,方案总出资219.36亿元,民生援疆走在援疆省市前列。
阿克苏区域行署专员麦尔丹·木盖提欢喜地告诉咱们,60年来,格外是中央新疆作业座谈会以来,全区域各族干部大众坚持自给自足、秉承大众福祉、凝心集智 聚力,在亘古荒漠上发明了传奇。上一年,阿克苏区域完成国内出产总值1156.7亿元,比1954年的2.67亿元增加433倍,比2010年的 612.51亿元,增加1.89倍。
闻名作家丰收在《西长城》一书扉页中,有这么一段描绘:
自小描红习书的小女子说文解“疆”:这个“疆”字啊,就像专门给咱们新疆人工的!你看——右半边,最上面一横是阿尔泰山,中心一横是天山,下边一横即是 昆仑山啦。三座大山夹两个盆地,天山北边的准格尔盆地,天山南边的塔里木盆地。左半边是一张“弓”,“弓”里边护着“土”,这即是爷爷常说的“屯垦戍 边”……
“屯垦戍边”“全部援疆”的人类巨大豪举,见证着新疆的光芒前史与今日的昌盛开展。
前史上,丝绸之路享有“国际文明大运河”的美誉。跟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新疆的明日一家会愈加光芒。(记者金中基 黄晓辉 石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