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墙体广告 皖河入江处,宜城展风流。
9月28日,细雨中的菱湖波光微澜,皱起的湖面犹如冉冉拉起的大幕,等候再现一个新周期的
黄梅艺术精品。
菱湖边,
黄梅戏艺术中心群英荟萃,星光熠熠。
来自全市不同地域的稀有剧种扮演者“穿越历史而来”,充沛展现
安庆作为戏曲之乡的共同魅力;
“小梅花”、小演员们挨个退场,
黄梅薪火在稚嫩童声中相传;
10名梅花奖得主荣归
黄梅故里,吐露芬芳,同叙天下
黄梅情。
800名观众坐在这里,共襄盛举,迎接2016年
安庆“十一”
黄梅戏展演周的浩大开幕。
这一刻,历史与
现代相拥
安庆,是一座千年古城,不只孕育了享誉海内外的
黄梅戏,也孕育了众多中央稀有剧种。
“看君子,看君子儒雅斯文,在书房潜心攻读煞费肉体……”岳西高腔《夜试》选段作为开幕式文艺演出第一篇章“
黄梅之源”的第一个节目登台。淳厚的唱腔,经典的唱段,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和中央颜色。
演员们一开嗓,立刻吸收了全场观众。这一刻,历史与
现代相拥。身着戏服的演员们用淳厚的声音与坐在艺术中心里的观众“对话”。整个艺术中心只听得见歌声、曲声,市民们屏住呼吸,沉浸在稀有剧种带来的别致神韵里。
“头一次听到这些稀有剧种,之前都没见识过。这次有这个时机,觉得很难得。我个人很喜欢岳西高腔,古风古韵很浓,特别耐听。这么好的剧种,一定要传承下去。”观众陶丽云听得如痴如醉。
黄梅戏的摇篮、源头在哪里?冷艳全场的稀有剧种扮演给出了答案——“在
安庆。”
因而,在我市持续打造
黄梅戏“一唱两走”品牌、推进
黄梅戏“强起来”的同时,也从历史动身,寻根溯源护好
黄梅戏“母体”,传承开展稀有剧种“活化石”,充沛展现
安庆作为“戏曲之乡”的共同魅力。
这一刻,传承与开展相拥
当
黄梅戏经典选段经由稚嫩的童声演绎,会有什么化学反响?《三盗令》、《对花》、《断桥》……都是
黄梅戏艺术的珍宝,被传唱数十载。随着一代代
黄梅人的传承开展,这些选段现往常已成
黄梅经典作品。
在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第二篇章“薪火相传”中,几十名年龄仅十几岁的孩童,登上了舞台,“蔡庆”、“许仙”、“白素贞”、“学艺幼童”等角色被这些小演员们先后演绎。往年往戏,结缘经典,
黄梅薪火流淌进新的血液里,变得愈加热烈、愈加致远,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我在开幕式扮演的是《对花》,为了这个节目我排演了两个多月。这次参与扮演的有很多特别有名的
黄梅戏巨匠,我希望能跟巨匠学习,得到他们的指点,也希望观众们能喜欢我的扮演。”四照园小学五年级学生赵宇欣一脸兴奋。
这一刻,名家与经典相拥
作为本届
黄梅戏展演周的开幕式,此场文艺演出可谓阵容强大。10名“梅花奖”得主,循着
黄梅芬芳荣归
黄梅故里,初次集体扮演。
黄新德、吴亚玲、赵媛媛、李文、蒋建国、张辉、王琴、孙娟、何云、韩再芬逐个登台,《送郎归》、《又见孔雀东南飞》、《海誓山盟》……经典的唱段次第响起,将整场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把
黄梅戏梅花奖演员请回家’是今年
黄梅戏展演周的一大特征,今年是第一次集中请来了这么多‘梅花奖’得主。他们登台献艺,演唱
黄梅戏经典唱段,不只让观众充沛领略名家风采,而且也更能让
黄梅戏的影响力扩展。”2016
安庆“十一”
黄梅戏展演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兆舜通知记者。
“能参与今年展演周开幕式,我由衷地快乐。在演出中,我充沛感遭到了
安庆人民对
黄梅戏的热情。我不只是来扮演的,更是来交流、学习的。希望在一切酷爱
黄梅戏人的努力下,可以推进
黄梅戏更好地开展。”
安徽省
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说。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随着2016年
安庆黄梅戏展演周的顺利开幕,
黄梅故里又将再度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