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 望着车窗外一幢幢新修的洋房,李年安和王英尽力寻找着悠远的回忆。脱离时,她们是20岁的小姑娘,而昨天正午回来时,已是头发斑白的六旬白叟。
1968年到1970年,4名
武汉女知青下放到石首
乡村,和乡民郑学远一家一同劳作日子,结下 深厚的友情。46年过去了,80岁的郑学远配偶求助本报,期盼着有生之年能和她们再会(10月11日A19版报导)。昨天,在本报记者的促进下,李年安和 王英两名女知青回到了这片了解又生疏的土地。
重逢:46年盼得故人来
昨天早上,
武汉下着瓢泼大雨,却丝毫没有阻挠李年安和王英的脚步。她们和家人早早起床,心已飞到了350公里外的石首市久合垸乡油榨嘴村。
那是当年知青
下乡时,她们劳作过的当地。一别46年,当年不到20岁的小姑娘,现在已是年过花甲。她们没想到,在那个悠远的村庄,还有一对老配偶也经常记挂着她们。
轿车驶入油榨嘴村,窗外一幢幢洋房让两人感受生疏:“当年这儿只要褴褛的土坯房,一切都变样了。”当看到藕池河的河堤,这才断定自个回到故地:“当年咱们就住在河堤旁。”
车停在郑学远爹爹家门口,老两口冒雨迎了出来。年月无情,当年身材高大的郑学远现在已佝偻着身子,老伴杨克秀也已80岁高龄。但两边却仍然能辨认对方的容貌,咱们的手紧紧握在一同,不肯松开。李年安和王英情难自抑,眼泪夺眶而出。
缘分:知青年月患难与共
1968年底,李年安和王英仍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被分配到当年的石首县红梅公社跃进大队承受 再教育。“还有两个也是从
武汉来的女孩子,叫陶香云和陈玲丽。”李年安说,4自己刚从城市到
乡村,啥都不会做,是郑学远配偶耐性帮她们。郑学远教她们下 田插秧,杨克秀教她们生火做饭。
王英说,当时她们年纪小,郑学远配偶虽不过30出面,她们也喊叔叔和阿姨。杨克秀干事勤快,还特别关怀她们这些女知青,经常做一大锅米粑给她们打牙祭。知青们也很喜欢这对配偶,郑学远记住,她们有次从
武汉探亲回来,还给他两岁的女儿带来一条灯芯绒裤子和一条丝巾。
这段难忘的知青年月只要不到两年的韶光。1970年3月,陶香云和陈玲丽脱离;半年后,李年安和王英也回到
武汉,被分配到
汉阳的特种轿车制造厂作业。
1973年,郑学远曾和一名老乡到
武汉,还找过李年安和王英,“她们请我就餐,还花了不少粮票。”不过再后来,由于各自忙于生计,两边渐无联络。
期盼:友情延续到下一代
本月初,郑学远配偶再次提起,想找到当年4位女知青。11日,本报报导此事,李年安的儿子冯晖 看到了报导,经过记者联络上郑家。“郑叔叔记忆真好,咱们4自己的名字都没记错。”李年安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激动,立刻联络了几年未见的王英。以后,她 们又辗转联络上住在沙市的陶香云,不过她因患白内障要做手术,未能一同来到石首。而另一名知青陈玲丽,仍无音讯。
闻知此事,郑学远的儿女们也都赶回老家。58岁的大儿子郑明海当日从
广州赶回来,就是为了见一见这些姐姐。“她们比我大8岁左右,当年的工作我都记住。”郑明海说。
郑学远的儿子儿媳们安排了一大桌饭菜,款待久违的客人。“今日真是比春节还热烈。”杨克秀说,她和老伴年岁已高,希望儿女一辈能持续走动,把这份宝贵的友情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