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墙体广告 “咚咚咚,上场啦,咱给您敲敲鼓,请请人,请在座众君听……”78岁的张德金,一只手握着快板,一只手敲着锣鼓,响亮的声音平铺直叙,满是皱纹的脸上焕发着勃勃活力。
寂寞了20多年,大鼓书传人张德金没有想到,有一天大鼓书又会被搬上舞台,成为众人喜欢的节目。只是,想着会唱大鼓书的艺人逐步老去,青黄不接,张德金在心里沉沉地叹口吻。他最等待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收一名徒弟,把本人的技艺传承下去。
自学成才的大鼓书传人
张德金是土生土长的南岗镇鸡鸣村人。十五六岁的时分,他听过大鼓书后觉得太巧妙了,所以没事就跟着唱大鼓书的人挨个跑村庄。“别看我文化程度不高, 唱书打鼓还是很有天赋的。”张德金说,只需听过一遍,他回家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复述。没有鼓条,没有锣鼓,他就用树枝和箩筐替代。
凭着本人的努力,1960年开端,张德金就成了一名远近出名的说唱大鼓书的乡间艺人。1976年,他又拜了柴门大鼓的传人许俊峰为师。师傅给他取了艺名“张知岩”。
“据师傅说,祖师爷定了30个字作为师门祖训。这30个字持续下来,也就成了30个辈分,‘知’字辈是第21代。”
从受人追捧到被人遗忘
“大鼓书的微妙很深的,不是简单的说说唱唱、敲敲打打。什么中央要下‘连环套’,什么中央要下‘密码桩’,什么中央要有起韵,都很有考究的。”
得到师傅指点后,张德金技艺大涨。此外,他还本人买书研究。很快,他就有了很多拿手好戏,《明末奇侠》、《大明英雄谱》、《薛仁贵征东》、《杨家传》……
上世纪80年代,他除了种地以外,就是被约请到各个村庄扮演。“那时分,来听我说唱的人把一个大空地挤得满满的,一晚上我能挣到3元钱。”那个时 候,一晚上挣3元钱对一个庄稼汉来说,无疑是高薪。那个时分,也是张德金终身中最难忘的光阴。记得有一次,他一连出门唱了3个月才回了趟家。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提高,听大鼓书的人越来越少,张德金也变得落寞了。他将大鼓扔在角落里,鼓条和快板也不知所终。
尔后,他只闷着头种田,家人晓得他心里难受,也从不提大鼓书。
20多年后重新走上舞台
这一晃,就20多年过去了。他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本人会重新唱起大鼓书。原来,在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他曾经的大鼓书手艺也被人开掘,并被约请上了舞台。
张德金把陈旧的大鼓刷洁净,并重新定制了快板和鼓条。“以前都是在村子里说唱打鼓,没想到往常上了舞台。”张德金很是冲动。随着被约请上舞台扮演的 次数多了,张德金也发现那些老的曲目已不太受欢送。于是,他依据身边的故事,本人编写唱词,四处传唱。《中国好人汪传道》,就是他消耗了两个月心血完成 的,颇受听众欢送。
重拾看家身手,这让张德金觉得非常侥幸。但是,在他的心中,却不断有一个愿望,“学大鼓书不难,只需心诚就能学会。我就想找个心诚的徒弟,将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