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墙体广告 淮水浩浩汤汤,禹风亘古绵长。
敬业贡献、崇善求美、容纳调和……禹风厚德的文化基因,孕沙成珠的容纳情怀,一直根植于
蚌埠这块淮畔沃土。
放眼今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为主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立全面开花,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在强大的肉体力气感化下,一个个普普统统的
蚌埠人,树起了一座座道德丰碑;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塑造着这座好人之城的文化风骨。
正如你我所见,带着传统禹风厚德之美和
现代创业争先气质的更高程度的肉体文化正向我们走来。
这文化恰似春风,拂去粗陋,催开幸福,率领
蚌埠人民从仓廪实、衣食足,走向知礼节、明荣辱。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为主线,用身边“好人”影响身边人,凝聚社会正能量,倡导时期新风气,在
大众中凝聚起强大的肉体力气。
一个地域的崛起起飞,既需求坚实的物质根底,更需求强大的肉体支撑。
中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条约数”,充溢生命力、凝聚力、感化力。
“你看那个娃娃多心爱,娃娃通知我们要爱劳动,还要当好人、做好事。”市民汪有亮带着孩子等公交车时,总会跟孩子说说公交站亭上的公益
广告。汪有亮说:“看得多了,时间长了,墙上的内容就能慢慢地记到心里了。”
文化之潜移默化作用不是强加于人,而是让人何乐不为地承受。
随手翻开一块围巾,一个喜庆的中国娃娃正冲人咧嘴恼怒;撑开一把雨伞,一幅小桥流水、田园歉收的中国画映入视线……在
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国梦”馆,小到
手机壳、玩具,大到行李箱、屏风,400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商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中心价值观的真善美。
另一边,位于淮河文化广场东南的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将中心价值观元素引入到景观之中,既美化了环境,贴近了居民,又提升了文化气氛,注入了文化风气和人文生机。
行走
蚌埠,无论是街头巷尾、街心公园,还是文化广场、书店影院,总会看到一幅幅兴趣十足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
广告,成为凝心聚力的社会新风气。
在制度建立、管理理论中,在市民条约、乡规民约中,在严重留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留念中,在电影、电视、戏曲中,中心价值观也盲目地传送着惩恶扬善的正能量,塑造着激浊扬清的良好社会气氛。
与此同时,“讲文化树新风”、“践行价值观、文化我先行”、“做文化有礼
蚌埠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全市普遍展开。文化效劳、文化执法、文化运营、文化交通、文化旅游、文化餐桌……文化之风吹拂每一个角落,也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
2014年12月27日,
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人民
医院重症手术室里,年仅28岁
蚌埠固镇小伙张露的器官捐献手术完成。在张露心脏中止跳动那一刻,3个垂危生命取得重生。
靠几亩薄田和低保金度日的张露家人,强忍悲哀,把4万元人道补助金捐给贫穷山区儿童。丽水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叶新敏忍不住慨叹:“我很敬仰这一家人。这就是大爱肉体。”
淮畔大地向来都是英雄辈出的热土、凡人善举的摇篮。
平民慈悲家李玉兰,年近古稀,仍然不改初心;老兵欧兴田守墓三十载,感动无数国人,成为网民意中的十大草根英雄;普通商户兰如侠,用辛劳挣来的血汗钱赞助30多名“春蕾女童”重返校园……
一个个普普统统的
蚌埠人,树起了一座座道德丰碑;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塑造着
蚌埠这座好人之城的文化风骨。
而
蚌埠,也不断把发掘
蚌埠好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作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工作重点,鼎力宣传推介“凡人善举”,选树了一大批“身边好人”。
怀远打造好人长廊,固镇建起好人馆,蚌山区把好人事迹编进《文化的使者》书本……各地普遍展开的宣传好人、礼遇好人活动,遭到
大众追捧,融入了百姓生活。
截至2016年8月,全市共有中国好人99人、
安徽好人(含提名)101人、
蚌埠好人249人,另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人、
安徽省道德模范(含提名)13人、
蚌埠市道德模范(含提名)1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