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
墙体广告 中国反动往何方去?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展会议,成为中国反动的转机点。
遵义,这一历史转机的天文坐标,沉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80多年后,这一文化又让“转机之城”焕发出后发赶超的精气神。
红色文化,成为经济开展新引擎
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
乡村公路穿行于山间,明澈的溪水缓缓流淌。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红军路客栈”里,老板杨至容正为国庆黄金周繁忙着。间隔客栈一两公里的中央,是著名的娄山关战役指挥所。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
赤水进军遵义,发起娄山关战役,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由于红军当年从这里走过,杨至容的儿子便将农家乐命名为“红军路客栈”。杨至容说,九坝在
乡村旅游开展中,注重发掘红色文化价值,对娄山关战役指挥所以及一些传统古宅停止开发。“从上到下,都很注重红色文化的维护和开发,我们正是靠它致富的。”杨至容满脸笑意。
遵义会议、四渡
赤水……作为著名的“红色圣地”,遵义共有518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红军长征反动原址、战役遗址62处。近年来,遵义盘绕红色文化做文章,红色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中央经济开展的新引擎。
“遵义在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上做好交融开展文章,让更多的人取得更深的感悟和更好的旅游体验,这很值得点赞。”在参观了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苟坝会议会址和红军村之后,
重庆游客李万全评论道。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苟坝村召开苟坝会议。往常,这个因苟坝会议而彪炳史册的“红军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寻觅红色文化的游客。小村庄日益繁华的同时,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新引见,遵义突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交融开展,擦亮了红色名片。2015年,遵义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4亿元,占GDP比重2.97%;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946.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47.7亿元。
绿色产业,打造农旅一体示范点
身处“八卦园”之中,马鞭草、油菜、桃树、李树和各类景观苗木种植其间,长廊、凉亭、水车等设备参差有致,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卷。
这里是仁怀市坛厂镇“神采八卦园”。借着“打造从坛厂镇到鲁班镇的农旅一体化综合示范”的
东风,当地村民开启了发家致富的新征程。
几年前,这里可不是此等现象。2012年,园区所在的枇杷村人均年收入仅有4800元,其中较大局部来自务工收入。谈起“建立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的初衷,坛厂镇人大主席卢锡勇说:“盘绕‘工农旅交融,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主题,我们要完成‘建立
新乡村’向‘运营
新乡村’的转变。”
枇杷村贫穷户汪兴珍,是这个转变的直承受益人。汪兴珍患有贫血症,虚弱的身体让其一度在家赋闲。两年前,她的孩子又患上重病,生活雪上加霜。农旅园开园后,她被布置到停车场工作,月收入近2000元,还能够就近照顾孩子。目前,农旅园区处理就业1150人,从事的工种包括餐饮、园艺、保洁、保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