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墙体广告 新疆,这是一片赤子之地,不论是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一起春天埋下种子,秋天收成果实。他们血浓于水,他们团结互助的故事,恰是“最美的故事”。
“朋友”情15年
本年75岁的伊力·那买提是维吾尔族,却有一个63岁的汉族“朋友”郝风青。15年来,伊力·那买提与郝风青犹如亲朋友。
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那年
山东汉子郝风青曲折来到
新疆西部的博乐市打工,租房时知道了伊力·那买提。当年,伊力·那买提家中房屋较多,就租给了郝风青一间,这一住即是15年。
15年来,伊力·那买提习惯了每到冬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即是看看郝风青房间的炉子;郝风青也习惯了天天打工回来,看看伊力·那买提房间的灯是不是亮着、人是不是在家。每年春天,两人共同在院子里种菜,到收成时节,也一起采摘果实。
15年来,伊力·那买提亲热的称郝风青为“老王”。“他认为汉族人都姓王,我也没有纠正他,他是大哥,怎样叫都行。”郝风青性情迟钝、话不多,但说起伊力·那买提,脸上老是泛着浅笑。
2011年夏天,一场洪水意外让他们金钱丢失不少,但也将两人豪情拉得更近。那天清晨,因暴雨构成的洪水,让伊力·那买提一家和郝风青都没了住处,随后政府送来一顶帐子,伊力·那买提没有赶开郝风青,郝风青也没有另找房子住,他们就在一顶帐子里同住、同吃了两个多月。
“来
新疆40多年,那一刻,我总算觉得,自个有家了。”郝风青说起那段往事,不由得地哽咽了。由于早年就来到
新疆,长时间没有与老家亲属联络,郝风青一向孑然一身,伊力·那买提却将他当成家人一样对待。
自那今后,郝风青觉得更离不开伊力·那买提了,有什么事老是要和伊力·那买提商量一下,而伊力·那买提也从不厌烦。“他们打了馕给我馕,宰了羊给我肉,有时候我找不上零活,也不会饿着、不会没地方住。”郝风青说。
问及两人有没有因民族不一样,寓居在一起不方便。伊力·那买提爽快笑着说:“怎样会,咱们都是一家人,我还要给‘老王’找媳妇呢。”伊力·那买提还决议,今后无论在哪里落户,都会带着郝风青。
“父子情”一辈子
“最美故事”是逾越血脉的亲情。“80后”居玛洪是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的农民。在当地,他和汉族父亲的故事远近闻名,而知道这对“父子”的人都被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
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是一个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聚居的村。26年前,李忠安曲折来到决肯村打工,年复一年,李忠安靠自个勤劳的劳作和诚笃本分给每个农户家做工,因忠厚老实,为人仁慈,乡民们都亲热地称他“老李头”。
2004年,83岁的李忠安在居玛洪家务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第二年,居玛洪的父母先后病逝,只留下居玛洪一个人,居玛洪和白叟互相照料。
居马洪通知记者:“2007年的一天,我发现白叟就餐很艰难,就不论他的阻拦带他到
医院检查,成果是食道癌晚期。我不相信又跑遍了全市的大
医院复诊,但都是一样的成果。”
仁慈的居玛洪不敢将成果通知李忠安,而是把白叟安排在自个屋子,他下定决心要在白叟的有生之年好好照料他,让他开心肠走完最终的路。
居玛洪的善行触动着乡里的乡民,在白叟的医药费呈现艰难时,乡里、村里想尽一切办法为白叟筹集
医疗费。贝林哈日莫敦乡决肯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说:“咱们为这对不是父子却又亲如父子的两人感动,居玛洪不论再忙,只要老李一不舒服,就会带着去
医院检查,打针治病,给咱们树立了一个好的典型,咱们也曾尽自个所能协助老李。”
现在李忠安白叟已逝世,也是居马洪为他处理的后事。居马洪和他朝夕相处时亲如父子。或许,照料一位白叟的工作不大,但这份关怀却是感人至深,由于它逾越了血脉、逾越了民族。
这么的“最美故事”时刻在
新疆这片大地上呈现,正由于有这么的故事,这才是“最美的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