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山东: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山东: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3年06月05日 11:06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山东墙体广告

据山东墙体广告了解,环境维护部副部长潘岳同志主编的《生态文明知识读本》一书日前由中国环境科学出书社出书并面向全国发行。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观点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程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课题,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生态文明的理论范围,科学而完整地建构了当代中国“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是从战略全局对统筹人与自然发展、鼎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的系统论述和理论着作。全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实际针对性、旗帜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及其重大成效,是跳出环境维护看环境维护、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经典着作。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久远大计。生态文明是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公平、当代人之间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的新的可延续发展观、伦理观和宇宙观。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化,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社会主义能够使人们享受到人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气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气,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个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蜕变换”。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实现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中,其最终归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潘岳同志既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又是杰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家、推动者。潘岳认为,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另外,在可延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潘岳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不行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行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而且,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他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条理的融合供给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供给了制度保障。潘岳还指出,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潘岳剖析指出,儒释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孔子以“天命”建立了人间尊卑礼法;孟子认为“天人相通”,人要以仁义品德来约束自己,以求天人合德;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天人之间具有微妙的相互感应关系;宋明理学则将“天人一体”酿成了心性之学,使天成为人间品德规范的终极根源。概言之,儒家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品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能够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基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供给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确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全能够与生态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
  它们之间的融合,势必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势必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必促进全球可延续发展的新潮流,势必促进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势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潘岳同志的上述思想,即一,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早在2006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任务前夕,潘岳同志即公开发表了其着名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2009年初发表在《光明日报》的《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一文,则系统地论述了生态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两篇文章及其思想,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他以生态文明理论家姿态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舞台中的基本理论素养,并成为贯穿该书始终的重要主线。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
  它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又要在整体推进中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性地位,强化协同创新,坚决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知识读本》最可名贵的理论价值还在于,诚如该书后记指出,该书参考了中央领导、国务院、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讲话、着作共计100余篇,高校学者和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研究者着作30部,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640余篇,各种会议论文230余篇,形成了经过文献相比研究而得出的通识性理论。
  通识性理论不仅以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为其理论素养,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斗争目标过程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缔造性地提诞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战略、战略任务及其思想、理论体系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效。这就是该书所重点贯穿的第三条主线,即生态文明与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关系。由于实际的环境难题,如年初弥漫全国的雾霾天气,以及老公民感受最为强烈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安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长时间没有根本解决,甚至不缓解而趋于严重,使得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以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为宽广和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时空后台下认识,缺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里就存在一个在战略上如何提高生态文明历史性地位认识的问题,在战术上如何让老公民更好地坚决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问题。
  该书提出了几个基本的战略视角: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环境思潮兴起四十年,有一个普遍规律,即先开始都把环境当作是一个技术问题,大家都在研究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后来发现再好的环保技术也挡不住“两高一资”产业的继续发展,这就上升为一个经济问题,就开始设计各种鼓励环保赏罚污染的经济政策。后来又发现牵扯到全社会各个群体利益,甚至牵扯各国之间不行调和的抵触和矛盾时,环境问题于是就上升成为政治问题。这几年,尤其是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时,全球相当一批政治家已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最终是一个文化伦理问题。潘岳同志引用了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得一句话:“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品德问题”。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延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关于生活方式,该书特别指出,生活方式主要由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决定,当然也受人的价值观指导和制约。实际上,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在有两种趋势:一是大多数人勤劳简朴甚至消费不足;二是少数人的高消费和过量消费。这两种情况都不契合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生活方式转型,当前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解决贫困者消费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抑制“异化消费”和过量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实际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安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是国民经济构造的生态化转向。该书指出,生态产业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进行经济活动的产业。它把国民经济的产业活动放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形成了生态产业的构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为此,一要促进生产生态化。生产生态化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正视生态的存在,并且将生态视为影响生产的一大要素,在生产的同时,维持生态的平衡与良性循环,实现生产与生态的严密结合。二要实现产业构造生态化。产业构造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其原理是把产业构造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物共生、物物循环的原则,应用现代科技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制造工艺链与生态链,达到物质的多条理应用,实现产业构造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前,中国生态产业的崛起既为绿色现代化的实现供给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动向。长期以来,我们相比强调经世致用,注重理论的应用,忽视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起步甚晚的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当代中国理论思维、逻辑思维不够兴旺,进而影响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理论创新力。
  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一项带有根个性的思想理论建设,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一文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气。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刻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就此而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要更自觉地跳出历史文化的局限,至少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不单纯是如何搞好环境维护,也如锦涛同志所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个性变化的战略任务”;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应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定性要素,直接催生和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兴起与实践。
  潘岳同志主编的《生态文明知识读本》所贯穿的主线,其中包涵的思想体系,让我看到了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潘岳同志作为一位杰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家的雄才大略和理论品格。同样,本书编委、执笔者之一,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承梁同志,多年来始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成为情投意合的忘年之交。黄承梁同志以历史的、时代的和未来的战略眼光,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是与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在他的身上,我体会到: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永无止境,也远无止境。我期望年轻的同志们,以淡定的精神境界,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把终生献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和宣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绿色旗帜。
  我作为《生态文明知识读本》的首批读者,在第一时间为该书写下书评,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高层理论工作者推荐潘岳同志的这本书,共同学习其中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继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摸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