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石家庄市区槐安路西行,30分钟即可驶入鹿泉海螺山脚下的白鹿泉乡枣林村。
海螺山,因其山外型酷似佛教八宝之一的海螺而得名。海螺山与他身旁的莲花山、抱犊寨三山接踵比肩,巍然环抱成群峰竞秀的西部山峦。因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衔接处,远远看上去,这里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竟忽地矗起一片势高坡缓的山地,好像自平原上突然揭蹄扬鬃而来的一匹青葱神骏,车到海螺山脚时,不由被大自然这种衔接平直与突兀的神奇才华所惊呆!海螺山海拔2300米,远望最高峰恰似一尊面天仰卧、静默庄严的大佛!整个山体呈阶梯式螺旋上升,其状颇似海螺。举目四望,这里山势舒缓,植被丰茂,遍及葱绿,飞鸟鸣脆,山色空明。
枣林村就依傍在海螺山的左腰上。一片枝叶茂盛的绿色撑着村庄整个上空。据1998年版《获鹿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郄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移来此地,事先有大片枣林。靠一片枣树扎根生息,枣林村顽强繁衍到今天的300多户。自山腰眺望,伏在海螺山怀抱的枣林村状似一把被公路截断的钥匙。钥匙顶端的三分之一翘起在海螺山腰,中间三分之一贴在山脚,三分之一的尾部在公路以北。
位于枣林村头顶的是灵岩寺和灵岩隐洞。77年起当过两届枣林村书记的根荣,今年67岁,他告诉记者,灵岩寺与枣林村有如母子般密切。灵岩寺的方丈老和尚姓郄,1947年以前,他拥有寺附近包括枣林村在内的大片地界。自然,枣林村地面也归寺院所有。
他边讲边带我们走上海螺山,一睹了虽隐没千年、历史文化却异乎璀璨的灵岩寺和灵岩隐洞。
千年古刹灵岩寺
随根荣远远望去,在枣林村的头部、海螺山左山腰处,一片灰色斑驳的残垣断壁寂寥的隐在绿林间,这就是灵岩古址。
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似乎看到灵岩寺的荣景时代正自历史深处走来:始建于隋朝末年的灵岩寺依山傍水,香火鼎盛,兴于唐朝,盛于宋、元、明、清,后经屡次重修,是鹿泉较早的古寺庙修建之一,远近闻名。唐朝开国大将秦叔宝曾为该寺题寺匾,足以见证其往昔辉煌,牌匾现存鹿泉市文保所。灵岩寺背靠海螺山,寺后的灵岩隐洞,金世宗赐额“灵岩”刻石其上。嘉靖年间布政使赵廷松书其匾曰“连珠洞”。如此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不服凡的历史,唐时玄奘法师就是在石家庄谛音寺参学后,途经这里前往长安。而近代又有康藏红教大德在海螺山虹化而去。
在灵岩寺旧址上,笔者看到了横卧于地的半幢、二碑,其中一碑上刻着清代知县戴作楫倡率重修此寺的情况记载。碑文最上端写着:《获鹿县灵岩寺重修碑记》,全文内容是:“窃闻因旧更新,非有所倡率无以振其始,非大有所倡率亦无以成其终。如获邑城西之灵岩古寺,为八景之佳构,一邑之奇观也。寺前西南域有连珠洞,又名灵岩洞。天欲雨而云生,日将斜而石(现),上映螺峰,下环鹿水,天之钟秀,地之效灵,于斯为最云。粤稽寺之建立,始于大金明昌年间,而重修于万历八年,迄今又三百余年矣。大殿金身,几残淹于风雨,两庑法像,(近)沉溺堕落于榛芜,以及天王殿、钟鼓楼、四围砖壁,门外石桥,基址虽存而规模渐泯。住持僧目睹神伤,时切补茸。奈工程浩大,未敢擅自轻举。迨于戊子四月间,有县尊冠英戴大老爷来(?)境,慨然动念,急力倡捐。先罄己囊,继集众善。甫及半载之久,而殿宇辉煌,墙垣整饬,是则一善倡于前,多善踵乎后。人力(?)而神灵默为之佑焉。是为记。谨将捐输花名开列于左。”四行并列的落款上写着:“试用训
带头捐钱倡率重修灵岩寺的知县戴作楫,字冠英。清光绪前后人。曾任获鹿县令、正定县令。吴恭亨《对联话》及胡君复《古今联语汇编》均录有其为李鸿章七十大寿所作联语:“椿树衍长龄,春八千、秋八千,千里拱卫,王都晋七旬,弥见春秋之盛;梅花启昌运,天数五、地数五,五日笃生,贤相合九有,咸知天地之心”,知其为事先名士。另网上有其与晚清着名画家沙馥(字山春,江苏苏州人)合作的花鸟、行书折扇拍卖,其中一面是沙馥的花鸟画,另一面即戴氏所作行书题诗。可见戴氏也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