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第一次修壁画手抖得无法下手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第一次修壁画手抖得无法下手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03月18日 12:03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新疆和田墙体广告

  新疆和田墙体广告  王旭东
  不久前,在北京大学和聪,慧树结合举行的讲座上,敦煌研讨院第四任院长王旭东坦陈了本人如何从一个工科男转变成一名敦煌艺术维护学者的心路进程。 他说:“当我24年前来,到敦煌时,对敦煌一无所知。如今,我一切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敦煌艺术,让我们后世的人也有时机感遭到人类文化的珍宝,经过敦 ,煌艺术和古人交流。”以下为讲座内容精编。
  最初在我眼中,那些泥塑只是土
  我出生在甘肃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
  童年时,我的愿望是当水利工程,师,改动家乡缺水的情况。因而我的大学报考意愿简直都和水利工程有关,最终被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录取。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没有网络与电视,多的是各类开放的人文社科学术讲座,这为我们潜移默化地种下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尊重和盼望。我毕业当了一年水利工程师后,当时的敦煌研讨院院长樊锦诗把我带到了敦煌。
  敦煌,这个沙漠、戈壁、高山环抱中的绿洲十分荒芜,但是我来到这里后,却被深深地感动了。莫高窟静静地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一片静谧。或许正是这个环境才合适佛教艺术和佛教信仰持续下去,也正是信仰与自然力气的交融发明了莫高窟。
  敦煌研讨院至今已有71年历史,有好几代人在这个中央贡献、研讨。我来到研讨院时敦煌恰恰有一个课题,兰州大学的教师和我们一同研讨敦煌莫高窟的崖体稳定性,以及洞窟壁防病害。我有幸拿着钥匙在492个洞窟里一个个地察看。
  那时的我,对艺术一窍不通,完整看不懂那些佛教壁画。在我这个工科生眼中,那些泥塑和壁画常常只是土,只是矿物。
  身处敦煌,我开端渐渐遭到熏陶。我理解到不同时期的彩塑、壁画,其作风以及技法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表现的思想也不同。
  比方254号窟是北魏的一个洞窟。里面画了一幅佛教故事中“捐躯饲虎”的故事——王子出游,看到老虎饿得奄奄一息,本人跳下崖去捐躯喂虎。
  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一幅画呢?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十分动乱,而佛教中的牺牲、众生对等的肉体,就经过这幅画展现给百姓,这成为一种肉体抚慰,可以缓解群众的痛苦。
  正是敦煌壁画,把理想的东西与我们的肉体向往和佛教典故分离起来,成为每一个时期的人心中的慰藉。
  第一次修壁画,手抖得基本无法下手
  在这里,你会看到人生百态,古今都是相同的。
  比方壁画上会画供养人,由于我们一切的洞窟都是供养人开凿的。早期的壁画中,供养人画得十分小,有的只要0.18米高;但五代以后,供养人常常在壁画上十分高大,和真人一样高,佛却曾经变得比他们小了。
  这是为什么?由于人的愿望逐步收缩,神就会变得渺小。当你心中没有敬畏的时分,你一定觉得本人是高大的。当你有敬畏之心的时分,你才会觉得到本人的渺小。
  同样,只要那些深知敦煌艺术价值的人才会以难以想象的肉体去维护敦煌。
  我是敦煌研讨院的第四任院长,前面第一任、第二任院长都是艺术家,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是考古学家。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从法国留学回国,1943年来到莫高窟。1944年1月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讨所,首要任务就是 维护这个巨大的艺术遗产。常书鸿四处奔波,为维护敦煌艺术竭尽全力。固然他们的有些行为在我们今天来看,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但是那些艺术家、历史学家们的 肉体力气,绝非我们能够想象。
  比方,莫高窟受风沙侵袭十分严重,一到冬天风沙就会刮到洞窟里去。那些艺术家们对此怎样办?他们想了一个方法,在戈壁滩上挖了一条沟,就是在敦 煌的洞窟顶上挖沟。这样,沙子吹过来就掉到沟里,而不会到洞窟里来。但是常常一场大风就把沟填满了。为了这些沙子,艺术家们后来又建了一个沙墙,把沙子挡 住,没想到几场大风又把沙子从上面吹下来。
  随后,他们还想过方法,在窟顶的沙子下面挖一个洞,然后用布袋把那些沙子集中起来,再渐渐漏下,这样就不会漫天飞沙了。
  固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处理问题,但正是他们的这种肉体,让人打动!只要那些深深理解敦煌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人,才干这样做到。
  我也是来到敦煌以后,才晓得本人的学问如此肤浅。还记得我第一次去修壁画时,手哆嗦得基本无法下手。虽然我对壁画内容不太理解,但我晓得它们十分宝贵。
  当我后来成为敦煌研讨院的维护研讨所所长时,就做了一个决议,不是特地搞修复的人,不能随便去做修复工作。由于这是一项特地的技术,并非谁都能够做。
  我想说,对文化遗产的维护永远都不嫌多不嫌过,由于那是我们共同的最珍贵的文化记忆。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