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
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师生以及
合肥市梅山路社区的居民来到追思墙边,献花签名,追思思念那些为了人类医学作业而捐赠遗体的人。到本年3月30日,我省已有5000余人挂号捐赠遗体,其中安医承受站挂号的有2522人,329人已实现捐赠。
归国华侨一家捐赠遗体
入土为安、荣归故里以及传统殡葬风俗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遗体捐赠者,生前通常都做过一番奋斗。
安徽医科大学1965年在
合肥建校,直到2002年,无偿捐赠遗体7例,“曾经这项作业进行的很困难。”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中心安医大承受站站长付杰1990年来到安医大作业,他见证了遗体捐赠的开展。
他记住一个家庭,归国华侨王文彬、王慧中夫妇,回国后在
合肥市人民
医院作业,逝世时双双捐赠了遗体。其儿子王琳,生前是
合肥九中的教师,逝世时也捐赠了遗体。其孙子也有捐赠志愿,日前来到承受站领回了两份捐赠挂号表,一份是自个的,一份是帮母亲领的。
最小捐赠志愿者仅16岁
“跟着我们对生命含义的重新认识,以及殡葬变革的影响和环保意识的进步,捐赠志愿者每年都在增加。”付杰通知记者,如今每年有50~60位志愿者挂号,到本年3月30日已达2522人。
吴荣坤白叟住在邮电新村,2003年几个老街坊谈天说到了捐赠遗体的事,“逝世后还能对社会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他来到安医大承受站挂号成了志愿者,几天后他爱人也填写了挂号表成了捐赠志愿者。
如今小区还成立了“邮电新村遗体捐赠爱心社”,共20多位街坊挂号成了志愿者,其中有4对是夫妻,最年青的45岁。隔壁小区江淮仪表厂宿舍的居民也受影响,常常有人向吴老咨询。“挂号的志愿者以白叟为主,50~80岁的占70%~80%。”4年前,一名高中女生陪母亲来做捐赠挂号,姑娘很有感受,现场让母亲作为监护人,自个也填了捐赠挂号表,“当时她只要16岁,是我省处理挂号手续中最小的志愿者。”我省有10个“遗体捐赠爱心社”,包含安医大承受站在内有3个承受站,另两个分别在
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付杰介绍,每年全国约有40万至50万人在等候肝脏等器官移植,但只要5000例能做手术,按规则,在医学院每4名学生有一具遗体供学习,不过如今只能满足临床专业的学生,每20人一具遗体。“每一位遗体捐赠者都是英豪,每一个了解这种做法的家庭都值得敬佩。”付杰说,安医大每次安排学生上解剖试验课,都会向遗体三鞠躬、默哀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