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言论战,不能让美国牵着走
在中美有关南海问题的言论战中,美国又先走一步。《纽约时报》近日接连刊发两篇报道,均触及南海问题。其中一篇还细致引述了中美军舰在南海相遇时的“隔空对话”。
不难想见,《纽约时报》之所以能有这篇报道,是由于美国海军给了该报记者采访“特权”,以至提供了舰上军官的军衔与姓名,包括一名华裔军官。美 军正是靠着这位华裔军官,向紧随美舰的中国军舰用中文传送了信息。美国方面军媒配合,当然不是为了做一篇中立性的报道,而是为了鼓吹他们的“南海观”,渲 染“中国军事要挟论”。
《纽约时报》对美方这一立场也非常配合。这篇报道的中文标题就是《风险的应酬:当中美战舰在南海遭遇》。文中还细致引述了美军将领对南海所谓 “慌张局势”的见地。这篇文章的报道时间也是精心选择的,《纽约时报》布置在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时刊发了这篇报道,而该报简直同时刊发的一篇新闻剖析也与 南海相关,标题是《“习奥会”聚焦南海,中美走向抑制?》
能够想象,今天很多国度的网络和媒体都会转引这两篇文章,特别是第一篇,由于它有很多看上去很能“引人入胜”的中美军舰的“对话”细节。接下来,阅读这一报道的读者就会对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有更为完好理解,以至会顺着文章报道的思绪去质疑中国的南海政策。
当然,中国媒体能够就此停止反驳,或者拿出本人的第一手资料,去让世界各地的读者判别:谁说的是真话,谁说得更在理。但在互联网高速传播的今 天,反驳有时反而会惹起受众对被反驳者更多的关注,吸收他们去看原文。这样做会有正面效应,但常常也会堕入因议题设置才能缺失而处于被动境地。长期被动的 应对意味着放弃主动“出击”,会招致引领言论才能的降落。
当代言论场竞争是时效性的竞争,更是议题设置才能的竞争,在关键时分,用关键资料,以关键方式传播进来,就曾经先胜一局。
南海问题是当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话题,无法逃避。中国媒体要想在这一问题上加强中国声音的传播效果,必需要有抢先设置话题的认识和才能。而媒 体的这一才能也需求得到政府和军方更多的支持。试想,《纽约时报》记者假如没有美国军方的支持,怎样可能得到那么多详细信息呢?
从久远看,我们需求加强反驳的时效性、强度和才能,但更需求培育议题设置才能。媒体的议题设置才能应当上升到战略层面去认识,并构成一个有效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