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墙体广告 唱山歌、抛绣球、牛神巡游等系列活动将在阴历“三月三”践约而至,兴业县山心镇要古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落,这儿的人全部都是壮族,“三月三”是他们一个很盛大的节日,仅次于春节。
“这是留念咱们壮族的歌仙刘三姐呢!”年近古稀的韦建朝讲起了故事,刘三姐经常用山歌讴歌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留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集会唱歌,而且一唱即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构成。“咱们都爱唱山歌,尤其是‘三月三’那天,更是咱们的‘美好时光’。”韦汝忠、赵汉华这对山歌夫妻在去年该村举办的山歌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们表明,“三月三”不只让他们得以一展歌喉,还能够和很多山歌人同台竞技,实在是很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有歌唱怎能没有舞蹈来回答?独具壮族特色的板鞋舞、竹篙舞跳起来哟!三个人手扶着肩,脚下踩着两块板,合着乐声翩然起舞,举手投足间纵情表达欢愉和高兴之感;每人手里拿着竹篙,时而下摆仿似划船,时而抬高摆布晃动,普普通通的竹篙也在美好的舞姿中变得优美灵动。
牛神巡游也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村支书韦显高说,牛是壮族的图腾之一,“三月三”恰逢春天,牛神出游既是谢谢牛为族员出力、尽心竭力,也饱含着请求风调雨顺、作物丰盈的愿望。这一天,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先是带领我们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奉上各色供品,谢谢牛神的庇佑;然后再由四个结实的小伙子将牛神请出,围着村子渐渐巡游;不少乡民还在自家门口摆出供桌供品,喜迎牛神……全部典礼在庄重中充满着喜庆和希冀。
“本来抛绣球仍是一种壮族员民脍炙人口的传统体育项目呢。”韦显高说,它的前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锻造的古武器“飞砣”,而且多在作战和打猎中运用。后来飞砣演变成绣球,在场所上立一高10米摆布的木杆,杆顶钉有中心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排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后来,这项活动由于场所有限而不再举办,而抛绣球传情表意的习俗却撒播至今。
绣球是姑娘们用手艺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多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头别离系有彩带和红坠。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集合在地头、河畔,他们分红男女两方,摆开恰当距离,相互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广泛,涉及抱负、情趣、耕耘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扣,声响此起彼落,娓娓动听,姑娘们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精美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通过数次往复抛接,假如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个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奉送女方,奉送愈重阐明小伙子对姑娘心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阐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心意,或相约到清静处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