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墙体广告 3月30日,生态文化
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举行,宣布今年论坛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化新时期:绿色开展·知行合一”。
从2009年举行首届生态文化
贵阳会议,到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化
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独一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国度级国际性论坛——七 年来,每年的夏季,
贵州成为全球最前沿的绿色开展理念和经历发布之地,成为我国在生态文化范畴发出中国声音、占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不止于发声。绿色开展,知行合一,
贵州用实践行动践行着生态文化理念。
2015年,
贵州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介入数由2010年的1.795降落至1.127,劣于二级规范的城市由5个降落为零;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55%,
贵阳市在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前茅。
不只是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率也大幅上升。2015年,
贵州省河流水质达标率83.5%,比2010年进步11.7个百分点。八大水系中,5个水系达标率为100%,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环境监测数据显现,2015年,
贵州环境综合质量到达了有监测记载以来的最好程度。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生态文化制度的创新。
春天的格里河在阳光下格外美丽。河边的油菜花开得正艳,两岸的桃花、梨花、杏花交相辉映,潺潺活动的水中,鱼儿愉快地畅游。
位于大方县境内的格里河,是
赤水河上游主要主流,曾经由于无人管理,成为一条远近出名的“臭河”。
2014年,沿河23个村结合成立了格里河流域生态管理专业协作社,把格里河流域上游62公里划分为23段,由23名村支书和4名村民担任“河长”。
27位河长每天巡查河面,做义务解说员,宣传生态环境建立理念。每个村庄都在村口显著位置设立维护河流的“村规民约”。两年后,大自然给予格里河大方报答:绝迹的鱼虾重新回到河流,明澈的水流引进千家万户。
目前,“河长制”已在全省八大水系全面推行,流域内市、县两级政府相关担任人成为“河长”。
赤水河流域管理过程中,还发明性地推出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红线维护、资源运用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环境司法保证、污染第三方管理、农业
乡村污染整治等12项变革制度,相继出台《
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方法》、《
贵州省
赤水河流域农业
乡村污染合力整治工作计划》、《
贵州省
赤水河 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和恢复工作计划》、《
贵州省
赤水河流域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工作计划》、《
赤水河流域自然资源资产义务审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等一揽子 变革文件,
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效果显著。
赤水河流域管理的胜利经历不时得到复制和推行,
贵州生态文化制度建立在理论中不时追求打破和超越。
司法制度创新——
红枫湖畔的
清镇市生态维护法庭位于红枫湖景区一处白色的小楼内,2007年,这个只要4个编制的基层小法庭成为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在展开环境公益诉讼、探究跨区域集中管辖、推行环保案件“三诉合一”等方面,为全国展开环境案件审讯大胆探究,创下多个国内首例。
政府职能创新——
2014年2月至5月,
贵州省审计厅对
赤水市党政主要指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义务状况停止了现场审计,这是我国首项自然资源资产义务审计工作。
今年3月,在试点根底上,
贵州省审计厅出台《
贵州省自然资源资产义务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明白审计目的、对象、内容及重点、办法,树立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究国度审计在推进完善国度管理中的作用和完成途径。
法制建立创新——
2014年6月,
贵州获准建立全国生态文化先行示范区,成为继
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立全国生态文化先行示范区的地域。2014年7月1日,《
贵州省生态文化建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化建立的省级中央性法规。
条例明白,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度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域消费总值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域消费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执法途径创新——
2015年启动的森林维护“六个严禁”和环境执法“六个一概”两项行动,好像两把“利剑”,突出生态红线维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传送出“多彩
贵州回绝污染”的强劲讯息。
2015年底,为建立生态文化先行示范区,
贵州省政府印发《生态文化体制变革施行计划》——一条条制度、一项项举措,为
贵州建立生态文化先行示范区树立了一个“平面保证网”。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在生态文化制度创新的路上坚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