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中国经济缩影从某种方面来看,
温州是中国经济的缩影,甚至是提前演绎。一方面,两者均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困难、产业空心化的难题。另一方面,
温州在过度信贷后遭遇债务危机,目前市场对全国仍有债务担忧。不过由于
温州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信用风险快速出清,借款人和金融机构均承担了前期信用泡沫的苦果,但出清后形势趋于平稳。我们相信
温州这个样本能给全国经济一些启示。
二、背景介绍:过度信贷乃祸之本源
民营经济,小微经济
温州经济具有民营企业为主、小微企业占比较多的特征。
温州地区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对经济干涉少。从工业数据来看,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不足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工业增加值仅2000余万元。高度市场化下的
温州经济充满活力,改革开放后成就了传奇的“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典型的“小政府”模式,民间投资活跃,民营经济发达并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温州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2002-2007年间,
温州GDP同比增速大约高于全国2-4pc。
民营经济占主导的局面也有如下劣势:—政府缺位。公共投资不足,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看得见的手”未能发挥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高房价影响城市竞争力。藏富于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导致市中心房价较高,住房均价最高时候可达4万元,接近一线城市房价水平,这对人才流入起到抑制作用,影响实体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进程。—企业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科技投入不足,经营不透明,离
现代公司治理尚有一定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扩张能力、融资能力和创新能力,掣肘企业发展壮大,因此也造成了
温州当地企业很难做大。
2、信用危机的过程:
吹起泡沫,刺破泡沫历史上的信贷危机都踏着同样的韵脚,
温州也不例外,即吹起泡沫,刺破泡沫。
① 2008-2011年,危机酝酿期。过度信贷。
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大规模刺激经济,大量资金流向了包括
浙江在内的经济发达、信用较好地区。银行业过度竞争,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银行不得不降低放贷标准,原先应用于农户领域的互保联保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蕴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