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
墙体广告 2个塑料饮料瓶兑换一根铅笔,两斤废纸换一根钢笔,不可回收渣滓超一斤换一本日记本……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超市“渣滓兑换点”,每天都是一番繁华现象,孩子们将路边捡拾的塑料瓶、用完的作业本、不可回收渣滓交给超市停业员,便能够不花一分钱以“废物换商品”的方式,以本人的双手赚得文具、食品、用品。
校园里的渣滓兑换点
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校长蒙玛才仁的率领下,记者走进这座高原新城的“绿色校园”,感受“澜沧江源第一县”的环保故事。
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属全寄宿制学校,这里是1227名莘莘学子学习和生活的“家”。
两年多以前,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校园内外一片荒芜,这座灾后重建迁址到新城的学校只是一片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水泥森林”,放眼望去,除了教学楼,就是学生宿舍。
两年间,在校长蒙玛才仁的规划下,校园周边植树植草、学校中央建立喷泉假山造景、除了“渣滓换文具”的环保新风,学校教员和外聘专家还承当起每周为孩子们上环保课的义务。
“你们看,这就是将来的校园,我们要让孩子们生活在绿色生态校园,培育他们保护环境的认识!”蒙玛才仁拿起校园规划图冲动地说。
在超市“渣滓换文具兑换点”,高二学生旺姆和两名同窗正抱着10个塑料瓶放在柜台前让工作人员清点注销。“自从学校设了渣滓换文具兑换点,我们 都不用花钱买文具了,而且同窗们积极性很高,捡了渣滓能换来文具、面包,不只锻炼了我们以实践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的才能,还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环保学问讲给父 母听!”
这就是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传播环保理念的初衷。
“作为生活在澜沧江源头的人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经过多方面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将所学所授的环保学问带入家庭、带入社会,让维护生态的认识深化每个家庭当中。”
校园内,500棵杨树新苗发起嫩嫩枝桠,学子们的明天,也充溢了绿色的希望。
新美官网: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