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镇墙体广告 牛栏江干流全长423公里,发源于
云南省
昆明市老爷山。其落差高达1660米,流经之地峡高谷深,江流迂回。
关于江名的由来,一种较可信的说法是,在牛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有自然巨石显露水面,外形似牛,横卧江心,有一牛拦江之意。
在名为迎江的中央,牛栏江进入
贵州境内,成为威宁、会泽、鲁甸、昭阳四县区的行政界河。
牛栏江在
贵州省境内的长度只要79公里,蜿蜒流经四个
乡镇,落差375米。但两岸山峰到河面,最高达1000多米。均匀深度600米的牛栏 江峡谷,呈现出一个奇特的现象——下部为“V”型、中部方形、上部呈倒“八字形”。这种现象惹起科学家的关注,牛栏江峡谷也因而被誉为“最神奇的东方峡 谷”。
开篇语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贵州高原上,这样的镜像,构成了生态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元素。
今年1月5日,在
重庆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开展定了方向与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维护,不搞大开发。”地处长江上游的
贵州,作为长江的生态屏障,位置无足轻重。
其实,
贵州何止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关于珠江流域,
贵州同样也是生态守护者。
不过,截止到2015年底,
贵州省尚有493万
乡村贫穷人口。作为全国贫穷人口最多、贫穷面积最大、贫穷水平最深的省,十三五期间,
贵州如何确保493万贫穷人口全部脱贫?开展与生态如何坚持均衡?这些问题,都成了我们的关切所在。
选择《
贵州江河行》为题,用脚步踏寻,以眼睛捕捉,在牛栏江、乌江、
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之间,抚摸岁月的痕迹,慨叹山顶的悬崖人家,以及,一箪食一瓢饮的不易。江河行的步履中,采访到的内容,远超我们的想象。
今天的每一分耕种,都在孕育明天的希望。今年6月,“黄金水道”乌江,将根本完成全程通航;瞻望十三五期间,我省鼎力推进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通航设备建立,构成通江达海的水运出省通道。同时,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这一路走来,将来
贵州的相貌渐次明晰。滚滚逝水,奔腾不息,山水激荡处,惊涛拍岸!
今天,我们选取有着“最神奇的东方峡谷”之称的牛栏江作为开篇,开启我们的“
贵州江河之旅”。
■本报记者 田坚 黄黔华
■家在牛栏江
江岸人家的“
仙桃”生活
农民刘朝树的家,在玉龙镇营寨村。站在他家门口,能看到拨开两岸高山、奔腾而来的牛栏江,但要走到江边,他需求绕行大约10多公里。
其实,所谓“走到江边”,只是抵达临近江水的悬崖,并不能真正公开到江边。
刘朝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到“江边”的时间、动机都分歧——每年6月,去采摘成熟的仙人掌果实。
牛栏江河谷十分枯燥,年均匀降雨约500毫米,夏天最高气温有40多度。
干热的气候,加上两岸贫瘠的土层,招致很多植物无法生长。
李正军,是一位在基层多年的林业工作者,每年都要往牛栏江边跑很屡次,去看种下的树苗。据称,在这里,营养钵移植的一年生松树,若要三年后长到50厘米高,破费的本钱大约是其他地域的近十倍。
即便如此,每年种下的树苗仍有大半会被干死,需经无数次补植,才干构成一小片稠密的树林。在土壤条件好得多的牛栏江台原上,30多年前飞播的松树林,如今的均匀高度也只要10米。
但耐旱、耐瘠薄的仙人掌,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环境,处于疯长状态。它金黄色的果实,在当地被称为“
仙桃”,采摘后送到市场上,当作水果销售。
“看似枯死的仙人掌,挖起来丢在地上,没几天就会发出新芽,很快长出新的植株。”刘朝树说,牛栏江边的仙人掌,就以这样的方式,快速繁衍。
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在牛栏江边,又被村民称为“落地生根”。一片巴掌大小的仙人掌,三年左右,就能长到一人多高。
在牛栏江边的玉龙镇农贸市场上,每年“
仙桃”成熟的时节,按个头大小,每个批发的价钱为0.3元至0.5元。而在百公里外的
六盘水市区,这种稀罕的果子,能卖到2元一个。
■应战牛栏江
悬崖绝壁上耕种将来
林业干部李正军说:“传统的耕种形式,可能会招致牛栏江生态环境逆向演替。”
作为林业干部,李正军和他的指导肖胜,对年复一年的开垦种地,满是忧虑。“传统的耕种形式,可能会招致牛栏江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他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表层土被雨水冲走,土地越来越瘠薄,而牛栏江水含沙量有增无减。
战争村30多岁的张广兰,与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在坡改梯后,没有继续种玉米,而是学着种蔬菜。
4月初,正是牛栏江边小青瓜上市的时节。张广兰每天清晨6点过,就要来到江边的地头,采摘小青瓜,然后以每斤2元的价钱,卖给蔬菜贩子。
小青瓜采摘要持续近两个月。张广兰家的1.3亩地,每天能摘200多斤瓜。而不等小青瓜采收完,她家的茄子又要上市,接下来还要种大蒜、小葱。当然,除了蔬菜,张广兰也没有放弃仙人掌。她家在条件更差的坡地上,种了300多丛仙人掌,如今也在开花、结果。
不过,在牛栏江边,多数人的生活与幻想,依然被缺水和土地瘠薄限制了。玉龙镇上游的斗古镇,三年前,镇政府干部、职工和村民们,在牛栏江边的中关村岔河组修建了一个提灌站,把牛栏江主流耐书河河水抽到山上,以协助
大众完成产业构造调整。
但是,分为四级的提水工程,从垂直落差600多米的小河里,把水提升到牛栏江峡谷的台原上,每吨的本钱高达12元。因而,即使是缺水严重的镇政府所在地,2000多人的用水,也只能从更远处的高山上引来,且限时供水。
这两年,牛栏江流域大面积种植核桃、苹果。其中,仅海拉镇今年种植的苹果面积就超越8000亩;而玉龙镇已有核桃4万多亩。决策者的思索是,经过开展经果林增加农民收入,逐渐引导农民改动传统农耕方式,进而到达维护和修复生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