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墙体广告 在紫云自治县大营乡东北面,有一个叫芭茅的小山村。记者从
贵阳动身,抵达这个山村,一共有207.9公里,一路上花费了4个半小时的时间。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紫云大营乡兴隆小学,听闻这所学校里的孩子求学的道路很艰苦,所以特别赶过去了解理论情况。但是没想到的是,大山里的孩子,比记者想象中的愈加英勇,也愈加坚强。
全校309个孩子只需7个正式教员
紫云大营乡兴隆小学,位于大营乡东北面,从大营乡到兴隆小学,还得走上好长一段路。得益于“村村通公路”,这里都铺上了水泥路,不然,
汽车根本难以进入。
走进学校,整洁的校舍,规整的课桌,干净的厨房,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里与普通的学校没什么两样。学校里的唐教员给记者引见,学校建于1952 年,2000年时经过危房改造修建了一幢教学楼,共有普通教室6间。2003年的时分,又修建了厕所,2006年“普九”工程又修建了2号教学楼,共有9 间教室。
引见的过程中,唐教员很自豪地通知记者,该校是大营乡除却大营乡中心小学之外,办学质量最好的学校,每年都可以拿到教学质量奖。而学生的平均成果,在整个乡也数一数二。
但说起学生的细致情况,唐教员的眉头一紧,神色顿时严肃了许多。
全校309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很艰苦。固然近年来,教育部门紧抓教育,加上对家长的思想教育,曾经鲜少发作重男轻女的情况,更没有不让小孩上学的事,但是,师资薄弱学生多的问题却还是存在。
唐教员说,学校里共有学生309人,但教员却只需11人,且其中2人是代课教员,另2人是支教教员。支教教员是教育局从别的中央派来做援助的,只能 在学校呆1年半。由于师资力气缺乏,学校里的教员没有分专业,一个教员必需带一个班的一切课程,英语课则由一名专业教员中止辅助教学。
孩子们的鞋大多曾经穿了很久
5点起床5点半出门到学校7点半
分开学校,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跟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她们的家。
杨秀英与岑三妹住得不算远,都是打俄组的孩子,两人显得十分腼腆,记者给了她们两袋酸奶,她们都没有要,最后也没有喝。
杨秀英是个秀气的女孩,她扎着马尾,戴着一对亮晶晶的耳环,身上的衣服干干净净。与记者聊起来,没什么话,几乎是问一句,答一句,没有多的话,有一种不习气与陌生人接触的觉得。
由于住得远,她们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5点半就要出门,哪怕是冬天里天还没亮也同样如此。出门时,家里人都没有起床,只能自己一个人去上学,到学 校经常常曾经7点半了。而在打俄组,与她们这样同一时间出门的孩子,有六七个,最小的才6岁。这在城里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去往杨秀英家的路上,全是石头泥巴路,可以想象下雨天时,这些路都是泥泞的。由于路况不好,普通的车无法通行,哪怕是记者乘坐的四驱车,也发作了多次打滑。
杨秀英家在土路旁边的一个小坡上,家里的房子原本是土墙造的,一整间屋子里堆放着各种用品,没有明显的分隔开。房子就是原本的土墙房,但看得出曾经 被水泥加固过。了解情况的村支书通知记者,这房子是才加固的,曾经不再是危房了,但情况也只是好一些而已。杨秀英的母亲终年患病,家里赚点钱都给母亲治病 用了,长期的病情让本就慌张的生活愈加捉襟见肘。
杨秀英的房间是在土灶旁边隔出来的一小间,没有窗户,黑黑的。她的衣服挂在床边,固然只需几件,但都洗得很干净,看得出,这是个爱干净爱美的小姑娘。
到她家的时分,正好停电,杨秀英拿出一个手电筒通知记者,这个手电筒是充电的,平常充好电就可以对付着做作业了。
两个孩子共用一盒小小的彩笔
回家干完农活,才有时间做作业
岑三妹家的房子比起杨秀英来,更苦一些,是最差的那种土房子。家中同样堆着各种用品,过年时杀猪做的腊肉,挂在火炕的上方。村支书通知记者,他家是 兜底户,家里有一个87岁的奶奶,还有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什么也不会做,只能在分到的土里种些玉米,用来喂猪,过年时,留一头猪再把其它猪卖掉,这 就是一年的收入。村里也有政策,只需他们进来打工,村里每个月还给2000元的补贴,只为了他们能摆脱往常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出外打工的才干,只能守着 土地养着猪。
在我们从岑三妹家出来的时分,岑三妹哭得很伤心,不知是心里苦,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不管大家怎样安慰,都没有止住泪水。
为了照顾到住得远的孩子,学校每天上午上4节课,中午休息会儿,13点继续上课,上2堂,14点半就放学,好让住得远的孩子可以早点到家。可就算这样,两个女孩到家时,普通都17点左右了。然后,她们还要去把放进来的牛找回家,再帮家里砍柴干活,才干做作业。
关于两个女孩的家庭来说,家长是不可能对孩子有任何辅导的,所以学生的成果也是学校教员们头痛的问题。但记者依然在她们两家的大门上看到了两人的奖状,都有超越60分的成果,而这个成果在当地来说,曾经属于优秀了。
岑三妹家的火炕
热情有礼貌单纯的笑脸里满满是憧憬
杨秀英与岑三妹并不是学校里最苦的孩子,也不是成果最好的孩子,但却是学校里孩子们的一个缩影。
还有一个成果不错的孩子岑兰西,读五年级,与同样读五年级的韦小四比起来,高一个头,看起来曾经是个大姑娘了。她也很腼腆,低着头问一句答一句。她 父亲曾经过世,家里只需妈妈。同样住得很远。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妈妈做农活,才干做作业复习功课。她的成果在当地算是很优秀的,记者看到她的试卷,其 中数学第一、二单元考83分,第三单元考89分,英语第一单元考64分。这样的成果与城里的孩子自然不能相比,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却实属难得。
但是,让记者最为感动的是孩子们关于陌生人的各种反响,有些孩子看到记者一行人,就略微低下头,甜甜地笑着,眼里满是纯真;大胆些的孩子会向大家敬 一个少先队礼,大声地说,教员好!在记者采访的一天时间里,不管身处哪里,他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哪怕是在他们回家的路上遇见,隔着老远,都能听到他们的 问好声。直到记者回到
贵阳,耳边都依稀能听到他们热情的笑声,似乎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那对未来充溢希望的炽热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