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墙体广告 沿弯弯曲曲的
乡村道路走12公里,路的止境,便是灵山县烟墩镇六局小学木麻塘教学点。路旁,梧桐花正开——朴素、洁白、无瑕,装点山野间,淡淡的幽香不时随风飘来。
木麻塘教学点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学生不断很少,往常也只要51人。教学点周围没有
围墙,只要一栋黄绿色教学楼,孤零零的立于10多米高的山坡上。
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时只要两间教室。后来,教师们本人入手,将两间教室隔成5个小间,用作教室、办公室、护校室。
由于教室不够,学校不断沿用复式教学形式,即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就这么轮着上课。
学校的教师,是3名上了年岁的本地人——黄英吉、黄英远和陈明芬,他们都是年近六旬的人。其中,1976年就在教学点教书的黄英吉是教学点担任人。40年来,他去过主校任教两年,但看到教学点缺教师,他又回来了,再也没有分开过。
另一位教师陈明芬是黄英吉的妻子。1990年,教学点缺教师,她决然来到丈夫的身边,拿起了粉笔,当起代课教师。她不曾想到,这一当,就是26年。26年里,她既教书,又种地,既顾校,又顾家。57岁的她,假如是公办教员,两年前就该退休了。
“代 课工资低,你能教20多年,图啥?”面对疑问,陈明芬说:“山里交通欠佳,条件艰辛,进村的路也是近几年才修好,以前
汽车基本无法通行,外人不愿意到村里 来工作。但我不同,我是本地人,我得尽本人最大的努力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权宜之计,教育为本,假如教育事业上不去,山里只能永远贫穷落后,我们不能让 山里的孩子由于没有教师上课而丧失受教育的权益。”
“教学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学校设备粗陋,无法处理外地教师的食宿问题,因而学校派教师在此工作,普通先思索家在本地的教师。”六局小学校长陆进雄说,这些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3位教师却不断据守在那里,好像据守山野的梧桐一样。
每 天,来到教学点最早的是黄英吉。上午7时20分,他就曾经翻开教室的门,让到校的孩子进去晨读。下午放学,他总是最后一个分开。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他还 要和黄英远轮番值班,看护学校,避免失窃。可粗陋的办公室里,除了一台老旧的21寸电视机和一台饮水机,再也没啥值钱的了。
“怎样说也是学校的财富,要是门窗被毁坏了,修理也是要花钱的。”黄英远说。
教学点和主校资金紧缺,许多事情只能本人想方法。2009年,教学楼的几个门窗坏了,黄英远和黄英吉两人各出资500多元,换成了铝合金窗,装置了办公室铁门。
村里的孩子穷,经常短少文具,三人则经常给孩子们买笔买练习薄,花了几钱,他们从没计算过。“每个学期,几十元肯定是有的。”黄英远说。
由于教师少,三人就得包揽孩子们一切的课程。事实上,因才能有限,三位教师给孩子们上课时,也只是偏重于教语文、数学这两门根底课。
“再怎样困难,我们也会教下去,直到新教师来或本人教不动了。”今年年底,年满60岁的黄英吉将退休。明年6月,黄英远也将退休。
“我们最担忧的是,退休后谁来接这个担子。”这是3位教师共同的担忧。为此,中心校曾经布置过教师到教学点,但留得最长时间的也仅仅是一个学期。
3位教师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看到记者到来,三人搬来了一沓荣誉证书,有镇中心校的,有县里市里的,以至自治区和国度级的,有教学奖和先进奖,还有论文奖,摆满了整张办公桌。
“从这里进来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有的读了初中、高中后经商成了大老板,有一个还回到镇上办了工厂。”说起学生,黄英吉喜形于色。
山里鹰总要往高飞,山里的梧桐却扎根山野,年年芬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