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墙体广告 碗儿糕,望文生义,就是用小小陶瓷碗做出来的糕点,它又分为两种:一种蒸得彭松软和,糕心开了花的,人们称其为“碗糕”;一种平碗蒸起油光水滑,晶莹透亮的,人们喊它“水糕”。两种都统称碗糕。
小时分,对
桂林好多风味小吃,我是从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的担子上认识的。
远远地,街头传来竹筒的敲打声,“梆,梆逐个梆、梆”。洪亮悦耳,节拍感极强。我晓得,那是卖“梆梆糕”的来了!
随即,不知是哪家的把爷唱道:“碗儿糕,梆梆敲,又软和,又小巧,又香甜,又滋味;大人吃了忙生路,把爷吃了还想要。”梆梆糕是我们那时取的名字,其实它就是碗儿糕,也喊瓦儿糕。
这种糕用小小的陶瓷碗装起,它又分为两种:一种蒸得彭松软和,糕心开了花的,人们称其为“碗糕”;一种平碗蒸起油光水滑,晶莹透亮的,人们喊它“水糕”。两种都统称碗糕。那时是两分钱一个,或拿来过早,或拿来宵夜,还是蛮爽神的。
桂 林人做碗儿糕的手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主要原料是
桂林本地出产的糯米、粳米和黄糖。将糯米、粳米淘洗,浸泡,再磨成米浆,调上碱拌起糖,放点泡打粉(酵 母),把发酵好的米浆舀到陶瓷小碗里,一个个地码在蒸笼里蒸,蒸笼上大气,碗糕出笼,甜香四益,便能够吃了。那时,我映像最深的是花桥背的那家辅子,摆了 两张八仙桌,桌上的陶瓷小碗堆得山高,两个大人在竞赛吃碗儿糕,一个吃了30个,一个吃了28个,蛮久都分不出胜负,害得我们紧流口水。
当然,我更喜欢的是,冬天的夜晚,母亲下夜班回来,从怀里掏出用荷叶包裏着的梆梆糕,那是从小贩的担子上买的逐个热热的,甜甜的,我们吃了睡觉。今天早晨,无意中在乐群菜市发现了久违的碗糕、水糕,只是不见了当年的粗陶瓷小碗。卖糕的是一位中年妇女,“一块钱一个”她说。
我欲想到,小时的两分,如今的一元,整整100倍!不知道滋味如何,还寻得回从前的觉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