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墙体广告 了解一座城就必须要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在
安阳,吕村战鼓、水冶抬歌等民俗文化艺术扮演方式让本地
大众血脉相连。
吕村战鼓起源于何时现在现已无法考证了,但是在吕村却流传着很多对于战鼓的传说。据《
安阳县志》记载,宋朝时在
安阳县吕村附近有一座福胜寺,寺 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本地民众在会首的召唤下捐钱纳粮,从头修建了福胜寺。佛像开光时,吕村家家户户敲锣打鼓,以战鼓动来庆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完工。福 胜寺伴随着鼓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寺院,而吕村镇的战鼓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姓名——福胜鼓。
福胜鼓的姓名沿用了数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吕村的乡亲们“以鼓助威”,吓退了清兵,协助起义军取得了成功。尔后,每当节日,漳
河南岸村庄的老百姓就会把鼓会集起来,伐鼓道贺。一朝一夕,在本地就形成了一种“伐鼓道贺”的习俗。
东有吕村战鼓,西有水冶抬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水冶及周边的
大众就会前往该镇观看抬歌扮演。本年的抬歌扮演更是招引了10万余观众前来观看,场面非常壮观。
听说鼓起于殷商期间。殷纣王日子腐化,为了吃苦,逼迫各地诸侯以“歌”的方式向他敬献贡品。
安阳是殷商期间的国都,因而变成抬歌的发源地。
据介绍,抬歌一般由八人抬一个大木架,在木架上面扮演的是童男童女。经验丰富的演员把扮演者、道具、花草等巧妙地组织在上面。抬歌一般有4米多 高,前面有鼓、钹、锣、唢呐等乐队开路。童男童女在锣鼓声中,佩带精美头饰,身披红绿服装,手持彩绸或布掸子扮演。在人前夺萃的,不是歌架上的扮演者,而是 能工巧匠和绑歌演员,他们精心制作的道具,有构思的扮演方式,是艺术发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