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墙体广告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化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希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
像他这样的状况在村里比拟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简直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范围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进来。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引见,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协作社运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现,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消费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
山东章丘调研的状况也相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