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墙体广告 一名普普统统的民办代课教师,每月领着164.5元生活补助,为了一个苗族村寨里一切同胞们的希望,他据守了39年。没有一声怨言,没有向国度和组织提出任何请求。他说:“我的据守,只是为了让更多的苗族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苗寨里的同胞们看到希望。”
苗寨首名初中生 办起一个人的学校
1961年,杨绍书出生在黔西县金兰镇(原羊场乡)瓦房村华岗三组。华岗,这是一个只要10多户苗族人家寓居的村子,位于黔西、织金两县接壤的错界 河边。村子的两旁是悬崖峭壁,通往村子的小路回旋在大山之间。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苗胞们无法和外界交往、交流,他们的生活根本上靠自给自足,经济发 展严重滞后。
1976年,作为苗寨里的第一个初中生,由于家庭艰难,还未毕业的杨绍书不得不停学回家,协助家里干活,而当时的雨朵区羊场公社书记理解到这一状况 后,便给他提了个倡议——在自家的屋子里,为10多户苗族同胞的10多名孩子办一个教学点。公社书记承诺由消费大队给他记一个劳动力的工分。
思索到苗族同胞们的孩子走不进来,加上言语不通,杨绍书便容许了下来,在父亲和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家里10余个平方的堂屋腾了出来,当年便开学了。 就这样,杨绍书开端了他的教员生活,10多个孩子的学校,分为两个班,杨绍书一个人要教语文,也要教数学,由于孩子们的言语不通,教学中,他还要用双语教 学。从此,他在本人的屋子里办起了只要一个人任课的双语学校。
这一干就是18年,1986年,为了便当另一个小组的孩子上学,他又把学校搬到了另一个村民组,并租下了一户人家的房屋作为教室,199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努力下,杨绍书的教学点全部兼并到往常的华山小学,杨绍书也成了华山小学的一名民办代课教员。
双手铺就求学路 撑起乡亲们的希望
学校的办学条件处理了,条件好了,却难住了杨绍书和他的10多名孩子们。华山小学间隔华岗三组有4公里左右,且只要一条“毛狗小道”,深藏在大山之中,荆棘密布,杂草丛生,这样的上学路,别说年幼的孩子们,就连大人们走起来也困难。
但是,杨绍书没有被这些艰难吓倒,他带着镰刀、锄头,先将华岗通往学校的小道开拓出来,有些没有路的中央就把路挖出来。就这样,他用双手给孩子们铺就了一条求学的道路,这些年来,每隔一两月,他都要带上镰刀、锄头,对这条小路停止清算,便当孩子们上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绍书把苗寨里的孩子们往大山外面带,有时天雨路滑,他就把走不动的孩子背在背上,有些孩子饿了,他就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他们,本人却不留半点。
瓦房村华岗三组的小梅往常已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四年级以前,她不断跟着杨绍书上学、放学,她说:“杨教师对我们都很好,我们只要好好读书,考取大学,未来走出大山,才对得起杨教师。”
杨绍书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得到孩子们的赞同,孩子们都说,在教室里,他是教师,在路上,他就是爸爸。
39年的据守 只为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多年来的教学让杨绍书明白,教员这个职业是“交心”的职业,“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他将本人的青春和满腔的热情抛洒在了教育事业这个岗位上,从不由于个人事情耽搁学校正常工作。为了更专注地投入教学工作,他连本人父亲生病住院都没可以照顾,仍然据守在本人的教学岗位上。
这些年,杨绍书是把工作干好了,把孩子们教好了,可是欠家里的也的确太多太多,自从与他结婚以来,妻子杨守琴就一个人担起了家里的大大小小事务。
“挖土种菜、喂猪养牛,都是我一个人带起娃娃些做,没得方法,靠不了他嘛,早上天不亮就进来,天亮才到家。”提起杨绍书,妻子杨守琴一脸的无法,但是,看到苗寨里的孩子一个一个走进来,杨守琴的心里暗自快乐。
有一次,杨守琴也劝过杨绍书说:“你教这个书,工资这么少,不如进来打工,比这挣钱多。”但杨绍书却说:“学校需求我,孩子们需求我,我哪也不去。”
在政府组织民办代课教员转正期间,他由于种种缘由,未获转正,直到如今仍是一名民办代课教员身份,但他并没因而而对工作气馁,而是一心扑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特地给予他一定的补贴,如今,杨绍书每月能领到800余元的补助。
金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宗飏这样说:“杨绍书教师扎根深山,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的教育事业顷注了一生心血,他乐于贡献,不怕艰难、忘我工作的肉体值得干部职工学习。”
39年来,杨绍书舍小家、顾大家,把终身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苗寨里也相继走出了5名大学生,往常,有些已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些还当上了小老板。杨绍书说:“很值得,很欣喜,我的据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