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墙体广告 9月3日,播州杨氏海龙屯历史文化研讨会在遵义市博物馆召开,研讨会上,几位杨氏老人向
贵州都市报记者透露了家族持续1100多年的风俗:“家族子孙不过清明节,祭祖拜坟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杨氏子孙祭拜先祖的日子
播州杨氏家族是指遵义海龙屯土司杨端的后人。
唐朝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遵义古时称播州)。
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等7姓家兵收复播州,后定居播州,朝廷敕封杨端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俗称土司),并世袭。
杨氏家族海龙囤直系族长杨国政称,据祖辈说,杨端华诞是九月初九,与重阳节同一天,每年这天,随杨端入播后分属在播州各地的7姓人家均会来播州贺寿。
杨端死后,儿子杨晔世袭了父亲土司职位,为了留念父亲,每到九月初九这天,按当时风俗,均会焚香化钱来祭奠,这一习气被子孙持续了下去,祭奠范围一年比一年大。
世袭到十三代土司杨粲,还特地设立了祭奠堂,供奉着两位祖先的遗像,仍然在九月初九这天举行盛大的祭奠典礼。
到了第十四代土司杨价、第十五代土司杨文,遂把九月初九这天替代清明节,构成播州杨氏子孙固定的风俗。而这个祭奠风俗,则被民间视为“土司节”。
现年75岁的杨秉陞通知记者,他早在40年前翻看《杨氏家谱》时,就看到谱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聚重阳、祭祖先、飨五谷、感天恩。”当时,由于他忙于工作没去探求,前几年,家族聚会时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平播战争后祭祖风俗中缀几十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争后,杨应龙被视为“反贼”,满门抄斩,孙子杨寿松被奶妈背着逃往绥阳,改名“含赤”,隐姓埋名才保住性命。同时,整个杨氏家族均遭到牵连。
明崇祯皇帝继位后,重新审视了万历皇帝的平播之战,查找到杨应龙后人,给予杨氏后人平反,此时,“含赤”恢复杨姓,正名杨寿松,但九月初九祭祖的风俗,却因而中缀了几十年。
今年70余岁的杨秉禄老人称,九月初九祭祖的风俗虽被迫中缀了一段时间,但平反后又渐渐兴起。他自小就看到,每到这天,祖辈都要在家里做上一桌佳肴,并烧纸化钱祭祖。至今,他也养成了这个习气。“我希望子女们能将这特定的祭奠日传承下去。”杨秉禄说。
专家以为:播州杨氏特有的风俗值得传承
杨国政称,对家族这个特殊的祭祖节日,近20年来,他不断在搜集有关材料,记载和留存下祖宗们祭祖活动进程。
杨国政说,据他不时走访族中老人理解到,约从第15代土司杨文起,九月初九的“清明节”祭奠日逐步转变成了一种家庭成员聚祭、直系族人聚祭的节日,节日时间已由原来的一天逐步延长至3天或4天。
“不论是家庭成员聚祭、直系族人聚祭,祭祖典礼都很盛大。”杨国政走访理解到,九月初九这天,法师把祖先从祠堂里或家里请到祭奠场,由特地的师 爷掌管祭奠典礼,整个典礼严肃又神秘,祭奠典礼大约有5个程序。随后,男女老少族人们围坐在一同看民俗或一些自发扮演,如挥杨家拳、耍杨家大刀、玩龙舞狮 等。最后,大家围坐在一同大吃一顿丰富的“土司饭”。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由各个直系的老人率领年轻人逐一拜望老坟,对垮塌或褴褛的坟茔停止修缮,若在闲暇之余,一些老人还会唱山歌、对山歌,跳山舞等,局面很繁华。当然,到了晚上,少不了又聚在一同吃上一顿。
“听老人们讲起,一桌几十道菜,其中24大碗菜是少不了的。”杨国政称。
据杨氏家谱中记载,民间把杨氏家族这个祭奠日看成了“土司节”,杨氏家族已邀约外姓老人看扮演、对唱山歌、吃土司大餐了。
当天的研讨会上,遵义史志专家李连昌、海龙囤研讨专家赵光强、刘远光等人表示,播州杨氏家族持续至今1140年的特有风俗,值得发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