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
墙体广告 “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都说彝族员会说话就会歌唱,能走路就会跳舞,每逢节庆,彝族员更是喜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中秋月圆之夜,当然也少不了阿细跳月。
实际上,中秋本算不上彝族传统节日。但因为与汉族的长时间共同生活,现在包含彝族在内的不少少数民族都会欢庆中秋。阿细跳月起源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的村支书毕辉通知记者,本地每年中秋都会燃起篝火,乡民带着游客一同跳月。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跳月的来历有不一样的传说,但都与火有关,和出产生活相联系。“传说很早以前,阿细人赤脚上山救活,在火灰没有平息的地里,脚被烫疼了就替换抬脚跳两下,逐步演化成了舞蹈的根本脚步。”毕辉介绍。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晚年舞两种。晚年舞缓慢轻松,青年舞则节奏明快、粗暴豪宕。“阿细跳月”的共同律动及韵味,皆来自胯股动双腿的替换弹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爆发力,旁观者都会萌发摩拳擦掌之感。
憨厚天然的民俗民俗现在益发显现着生命力,不少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可邑村,与彝族同胞一同共度中秋佳节。“我觉得这里的民俗很朴素,那种单纯高兴格外有感染力,能让咱们忘掉城市的喧嚣繁琐。”来自
山东的游客梁女士通知记者,虽然自个不是很会跳,但跟从本地人的脚步可以体验到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
阿细跳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已有1200多年前史,但其走出彝族阿细人区域并被人熟知是在上世纪40年代。1945年,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闻一多等带领学生到本地采风时,意外发现了这种音乐及舞蹈。闻一多依据人们常爱在月光下跳起这一舞蹈的特色,主张将原名“阿细跳乐”更名为“阿细跳月”。
月夜跳月,月亮越圆跳得越高兴。因为白日需求干活,只要黑夜借着月光跳舞。跳月对彝族员来说不仅是一种休闲,也是社交的重要方法。每逢穿彝绣马褂的小伙弹起三弦、吹响短笛,姑娘们便会跟着节奏拍手跳动,男男女女相互应和,时而勾住对方的脚旋转跳动,人群登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跳月作为村落团体活动,不少青年男女在此相识相知。借着中秋漂亮的月光,邻村未婚的俊男靓女在两村交界处跳月寻找自个心仪的伴侣。可邑村不少年长些的乡民都是在跳月时结下了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