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墙体广告 前段时间,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古色古香的汪氏宗祠里,鼓声、歌声和笑声融为一体。一首《十送赤军》,从乡民们的口中婉转唱出。
赤色文明进礼堂,赤军精力在这个古拙的村庄里传承。就在陈旧的汪氏宗祠里,乡民们不止一次地唱响红歌,唱响村歌,用歌声传达对祖国的祝福,也唱出归于新日子的快乐和美好。
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有过数年的军旅生计,对于赤军精力,他比旁人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的美好日子来之不易,咱们要宏扬前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力和崇高品德,发扬赤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责任感,这么才能把大陈村、把咱们的国家建造得非常好。”汪衍君说。
坐落江山市北部的大陈村,村庄三面环山,是徽州汪氏后嗣聚居地,是一个继承徽派古建筑特征的古村落。但是,与其他不少古村落相同,大陈村也逐步跟不上年代开展的脚步。那时候,乡民都期望汪衍君能回村里来撑起一片天。2005年,带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汪衍君抛弃了在
杭州的优越日子,回到大陈村,给这个古村带来了不相同的活力。
在汪衍君的带领下,大陈村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歌声嘹亮之路:经过歌唱,推进村庄开展、凝集乡民人心。2007年,由江山人自个作词、作曲、演唱的江山第一首村歌《大陈——一个充溢书香的当地》出炉;2009年,汪衍君唱着《母亲的那碗大陈面》走进央视,变成“我国村歌和谐之星”,《母亲的那碗大陈面》位列我国十佳村歌当中,大陈村也从此一举扬名。
从大陈村头唱到省会,从省会再唱到北京,最终把“我国村歌发祥地”的称号领回了大陈。现在,在省级文物汪氏宗祠大门旁,赫然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7个赤色大字:“我国村歌发祥地”。2013年以来,大陈村文明礼堂共开展“文明迎亲”表演百余场次,场场由乡民演绎,最多的一次,更是呈现了400多名乡民同台唱村歌的盛况。
唱村歌,唱红歌,大陈村打响了归于自个的文明品牌,也凝集起了全村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充溢魅力的音乐给大陈村带来了剧变:它是一剂融合剂,是一种精力食粮,也是一阵冲锋号,让后进村变成了无信访村,给乡民以和谐、激情和美好,给党员干部以自信心、凝集力和战斗力。
借力文明建造,推进村庄开展,宏扬长征精力,勇立年代潮头。现在散步大陈村,你能看到连群成片的徽派民居,白墙黛瓦,斑斓的青石路。国庆长假时期,不少游客前来大陈村,感触古村魅力。“不能单靠古村风光来招引游客,要进一步发掘文明来充沛
乡村休闲游。”在汪衍君看来,大陈村要充沛发掘传统,把传统文明的魅力和赤军的精力,转化为新
农村建造的主要精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