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怪的是,这坟从水塘里迁来,仍建在水塘里。
塘名“满水塘”,也是小村之名,坐落清流县灵地镇邓家马寨村。这儿属邓家山间盆地,稍有山丘崎岖,平展展的田野稻田连片,也散布着若干水塘。
一座坟突起在水塘中。
它呈圆锥形,高于水面约两尺,水泥立面,上覆溪卵石,饰成花瓣,坟顶状似葫芦,坟面如伞撑开,如花盛放。塘底涌泉,水清透底,可见两级环形台阶吞没水里,以及一架木桥平铺水中。
此坟四面立碑,标为邓国举与妻谢回英的长逝之地。
邓国举是谁?1995年新编《邓氏族谱》记载:他是邓阳辉的第三子,号节轩,与妻谢回英合葬于本里李家屋背坑。
邓氏矞孙邓维孝年已古稀,主编邓家族谱,见多识广。他说,塘像荷叶,坟像莲花,这叫客家荷叶莲花坟,世所稀有。
他说,国举公确实曾葬李家屋背坑——某年中秋节,邓国举的嗣裔去李家屋背坑亲家做客,晚饭后漫步,偶见水塘呈现一朵白莲花。女儿说,每当十五有月光的黑夜,塘中都会开白莲。此人萌生在此修坟之心,经与族亲商量,比及某月十五夜,“潜入李家屋背坑,趁着月明星稀,莲花敞开的一会儿,便把骸骨包投入莲花蕊中,天造地设,天然构成祖坟莲花葬。”
是不是真有花开姑且不管,此举遭到李家人激烈对立,只好迁坟。“先把池塘的水排干,再用大水牛拖着铁耙,满塘来回寻找,花了很多力量,十分困难才找到了用油纸包扎健壮的骸骨,迎回邓家来。”
“奇巧的是,邓国举的骸骨迎回邓家后,竟在马寨村的满水塘中也发现莲花敞开。”邓维孝说,“现在的荷叶莲花坟,就是在满水塘中莲花敞开的本地堆起土墩建成的。”
邓维孝曾著文称:“听邓家宗亲说,这座荷叶莲花坟的墓主是邓家八郞公第十代孙,即阳辉公的第三房开基祖邓国举,原来葬在李家屋背坑,清朝晚期迁回本乡满水塘。”
邓国举因独特的塘中坟而扬名,其父邓阳辉更是望重当时。他字臣,号东峰,与□围公联手缔造的下砂土堡(已圮,今下山尾苗苗幼儿园址),曾是“一乡砥柱”。“又建下大祖屋,大创腴田”,四个儿子尽享其业。
老邓家鼻祖——光布公二十三世孙八郎公的长子廿一郎公,宋末徙居北里马家前,传下数世,无考。
唐末驻扎沙县的崇安镇将邓光布二十八世孙廿郎公生子有三:长子七秀公为邓家古洋鼻祖,次子八郎公(?-1440)为邓家鼻祖,三子三十一郎公余朋守土。八郎公后矞在此繁殖了600多年。本地诗人邓炼福带咱们造访邓家古民居,庞大的院子多已破坏,门楼孤单,野草丛生,但仍可见当年的豪门气派。可喜的是,文昌宫整修一新,白墙黑瓦,喧嚣其心,书香袅然……邓家盛行春秋两祭,邓维孝说,祭扫荷叶莲花坟对比格外:“上坟的时分,赤脚下水,踩着平铺的水中木桥,你来我往,先后顺序,别有一番情味。”
一位农妇路过满水塘。她通知咱们,大年岁除,这塘里会开白莲花,只要站在那山顶才能看见,我们都这么说哩。
哦,那山顶——离这水塘至少有十里地吧,当是周边的最高峰了。大年夜里,谁曾站在那山顶,眺望白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