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墙体广告 如果只能挑3个词,为千年古城作定语,你选什么?
——市井、长街、灯如昼。
南宋时,远航到
泉州古城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在《光明之城》中这样写道:
“直到太阳重新升起时,还照样挤满了人。刺桐人在自己房子入口处和庭院都点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那些在夜晚赶路的路人,也点着无数灯笼。”
彼时的古城,点着灯,摇曳生姿在夜里。而此时的古城,在炉下埕陈晓萍的眼里,是可以“大门天天常打开,阳光可以一寸寸地照进来”的温暖;在
中山南路陈日升的眼里,是“三五知己,同在古城不孤寂”的相守;在西街傅国忠的眼里,是“隔着马路互相喊话聊天,一路都是熟悉邻里”的热络。多少人家从古城开枝散叶,这里又蕴藏着多少老
泉州人的记忆?
由
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
泉州市旅游局与本报联合主办的大型系列策划——“活力古城 家园共造”之“古城一家人”,旨在挖掘最原生态、最接地气的古城生活,11月8日开栏以来,3户古城人家话家常。报道期间,收到十几名热心读者的报名电话,想分享自家的古城故事,也攒下了不少好评。
“征集古城人家 分享古城故事”还在继续!只要您是生活在古城里的原住居民,有自己的一方寓所,有一段古城故事想讲述,海都热线通95060等你报名;您也可以通过本报官方微信“海峡都市报大
泉州”、“花巷”,本报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留言,写下“姓名+联系方式+生活的街巷+分享古城故事”,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
“挖掘古城故事,也挖掘民众诉求”
“海都报这个策划的创意,很不错!”
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主任、
泉州市执法局局长李伯群赞道,关于古城的探讨一直没停过,从建筑专业、历史、地方志等各个角度都有,而海都从讲述古城居民的角度入手,寻找古城还在延续的故事,最能生动地宣传古城。
“在全国的古城里,
泉州的古城保护,对房子的保护不一定最好,但文化的活态传承、生活的延续是最好的。”李伯群说,海都的这个策划,很好地找到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契合的点,在这几期的报道中,有非遗传承人、文化人、商业业主,很丰富,正是有这样一批不同行业、热爱古城的人,才使得古城文脉得以延续。“走群众路线,这话特别适用在古城里。希望这个策划,在挖掘古城故事时,也能多挖掘出民众对古城的诉求。”
“释放原生态美丽,助推古城体验游”
“古城1000多年的历史,有很浓的人文底蕴,但原生态文化挖掘空间还很大。海都这个策划,恰好把这种原生态文化展示出来,也能勾起
泉州人的美好回忆。”
泉州市旅游局市场科科长叶俊伟说,这些古城居民故事,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古城历史和文化。
随着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泉州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叶俊伟说,从古城旅游的角度来讲,
现代人的旅游方式已经从纯观光游转变为休闲游,从团队游转变为散客游,“在这样的趋势下,对文化底蕴深厚的
泉州古城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古城文化深度游,感受原生态生活,对大都市过来的游客挺有吸引力的。而这组报道,正是将这种原生态的魅力释放,能够助推这种古城体验游。”
“看完报道,能走近古城读懂古城”
看到“古城一家人”策划后,读者蔡永怀就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57岁的他激动地说,“我也是个老
泉州,小时候住在城南的南俊巷,对这几个家庭分享的老故事,非常有共鸣,很亲切!”
他说,海都报这些报道勾起了他和身边好些老友的童年回忆,大家都在电话、微信里讨论。他还鼓励一位还住在古城里的老朋友,报名参与古城故事分享。“人到了一定岁数,都会比较怀旧,我和身边同龄的朋友,都非常关注海都报的文化版面,像之前的‘地名记忆’,我们也是每期必看。”蔡永怀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些报道,走近古城,读懂古城。
而
泉州文化爱好者洪泓,也是每天关注“古城一家人”报道。他生长在西街的
孝感巷,对古城有着很深的爱。他说,这些古城人家的故事,如昨天见报的“亚佛润菜饼”,只要是古城人,不用多说,就知道它是西街的一个符号。他期待,本报接下来的报道,能挖掘出更多最接地气、最有代表性的古城故事来。
“除了坚守情怀,也想看年轻的活力”
29岁的何艳娥是惠安人,看惯了一襟带水的崇武古城,在
泉州新车站附近上班快一年,还没逛过
泉州古城。“这些天看了你们的‘古城一家人’,里头写西街老居民的故事,那种市井味道,引得我昨晚下班后,赶紧去西街走了一圈。从华灯初上的熙熙攘攘,逛到街巷老邻收拾板凳,合上自家的木大门。”她在乡间长大,最爱这种一条巷子通着另一条巷子,房屋挨着房屋的静谧温馨。
读古城人家,逛古城老巷,这些都让她看到了古城不仅有文化资源,更凝聚着地域精神、人文传统、乡土感情。“这种千年一韵的古朴,给了我很深的感怀。”
“你们的报道,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甚至是远方客人,走进
泉州,走进古城。”何艳娥说,她希望这个系列报道,除了让人看到古城里老人的坚守和情怀外,还能让人看到古城里年轻一代如何传播古城文化,看到古城焕发新姿的未来。
新美
墙体广告 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