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墙体广告 苏周刊:1936年3月初,今虞琴社在姑苏成立,您的叔外公张子谦是创始人之一。您年少时跟张先生学琴后,他给您讲过今虞琴社的往事吗?
戴晓莲:1936年,今虞琴社成立,琴友们常在一同弹琴交流,琴社还编印了《今虞琴刊》。其时琴社社长是查阜西先生。后来,琴社几经苦难,抗战时期转入地下,一部分成员有时还聚起来有些活动。解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刻,首要是吴景略先生掌管琴社活动。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琴社遭到了影响,活动也中断了。
我从1972年开端跟随叔外公学琴,那时他刚从“牛棚”里出来,现已70多岁了,我才9岁。这段时刻,仍是遭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影响,咱们就时断时续在家弹弹琴。跟着时刻推移,状况略微好一点了,他就聚集了一些古琴爱好者,逐渐有了想把今虞琴社恢复起来的想法。
到了20世纪80年代,
上海的音乐空气比之前更好了,老先生就带领我们参与
上海音乐家协会组织的“
上海之春”的表演。比及条件成熟后,今虞琴社就在
上海复社了,由他掌管琴社的活动。1988年,老先生离开
上海去了
天津,住在他儿子家里安度晚年,直到1991年去世。
我和老先生的往来首要能够分成两个部分,前半段是70年代刚跟他学琴的时分,后半段即是80年代跟着他参与了很多古琴交流活动和一些表演,直到他去了
天津。前后加起来,我在他身边16年,正好是我从孩童、少年生长为青年的那段时刻,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渐渐构成的期间。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我的艺术感知才能和审美眼光等的构成,能够说都是在老先生的影响下完结的。
苏周刊:您学习古琴首要即是受了张老先生的影响吗?
戴晓莲:首要是的。如今回想我七八十年代跟着老先生学琴的那个进程,真的是很美好的。
我读小学那时分,校园里排课很松,下午基本上没什么课,两三点钟放学后就去老先生家里弹琴,简直每天如此。尽管小时分对音乐的感悟是懵懵懂懂的,但为往后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时在老先生周围有一批古琴爱好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成了古琴我们,像龚一、林友仁、成公亮、吴文光还有姑苏的吴兆基等人。他们常常在老先生家里集会、弹琴、谈琴,我也是听着他们的琴声生长起来的。所以,林友仁先生从前恶作剧地说我就像是泡菜缸里出来的一个泡菜,一向就浸在古琴这个大缸里。这些琴家的审美情味和演奏方法等,对我都有影响。
苏周刊:那样的学习空气真是古琴爱好者朝思暮想的。
戴晓莲:老先生家那个空气真的极好。其时,弹古琴这件事在社会上也仅仅刚刚萌发,我在外面跟人家说我在学古琴,他人都以为是古筝,大多数人对古琴都不了解。
龚一他们那辈人那时在做的能够说是其时的新音乐,由于每个年代都有一批活泼的音乐家在做今世的音乐,这也是每一位古琴工作者所寻求的。所以,咱们一方面在酱缸里泡着,滋润于传统音乐中,另一方面,也期望经过自个的努力使古琴艺术有新开展。比如,他们会把其时盛行的民歌《浏阳河》乃至日本的《拉网小调》等改编成古琴曲来演奏。张老先生十分支撑这些年轻人立异,也鼓舞我向他们学习。
本来,在张子谦、吴景略、管平湖等几位老先生年轻时,他们也在古曲以外弹新曲,期望用古琴音乐来反映时代。长辈们对传承、开展古琴音乐的积极向上的寻求的劲儿,让我这个小孩也能感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