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墙体广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星关区活力镇公民发扬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956年起,在食不果腹的条件下,用最初始的方法,先后修建了小峨峰、罗圈岩、银厂沟、小和平、大河沟、银洞、白菜地、小沟沟等八大水库以及高流、镇江(又叫跃进)、镰刀湾(又叫卫星)、半边山、长岩、落涧沟、西山坪、峨峰岩、峨峰沟、孙家堰等十条引水大沟,途径全长100多公里,灌溉农田8000余亩。
这些水利建造的成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周恩来总理还为此作了指示。
1958年4月,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上,镰刀湾大沟获国务院“最高水利建造成果奖”,活力镇获得了国务院颁布的“兴修水利先进单位”称谓。
1970年5月31日,《
贵州日报》以《大寨花开乌蒙山下》为题,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报导了活力镇广大干部群众劈山引水造田的业绩。随后,中心新闻制片厂就活力的水利建造摄制了专题纪录片《高山流水》,活力的台甫从此在全国唱响。
1972年至1976年,活力镇作为特邀代表,每年派员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水利工作会议。活力公民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被赞称为“英豪活力精神”,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得到了大力颂扬,并掀起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全省水利学活力”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造热潮。
现在,这些仍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库和水沟,不仅是活力的,也是
毕节的可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年从头到尾参加修建水库和水沟的人尤其是“长修队”队员大多现已作古,健在的也已寥寥无几,经过他们去了解那段让人引认为豪的峥嵘岁月,去追记和思念那些为筑坝修渠而献身的英豪,去报导新一代活力人怎么传承和发扬“英豪活力”精神,咱们殷切地感受到作为记者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任务。
新美
墙体广告 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