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
墙体广告 自上世纪80年代在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率先开展牧区扶贫以来,凉山扶贫工作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30多年,但是仍然有部分群众因为种种原因尚未脱贫。当前,全州上下正在抓精准脱贫、项目落实、干部作风转变等等,这对于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解决贫困反反复复的问题,还必须要高度重视移风易俗,要把移风易俗放在战略决策层面来对待、作为重点工作来安排。
探究凉山现实,我州还不同程度存在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额彩礼、薄养厚葬、不够重视教育、不信科学信迷信等,这些陈规陋习已然成为了我们发展的桎梏,前进的“绊脚石”。
民族不能分优劣。任何一个民族能发展到今天,他的习惯和传统文化都有优秀的一面,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的不竭动力;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糟粕,而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等,就属于糟粕之列。
——高额彩礼。已经从过去男女双方对婚姻的契约、承诺,演变成为了现在家庭的沉重负担和致贫原因之一。为了支付高额的彩礼,许多家庭债台高筑的情况并不鲜见。事实上,高额彩礼除了增加了家庭负担以外,并没有成为家庭的稳定剂、爱情的粘合剂。
——薄养厚葬。活着的时候苦熬苦等、节衣缩食,去世以后大操大办、大吃大喝,一定程度满足了面子观念、好胜心理、攀比心态。许多老年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到
现代生活带来的幸福,死后却给不同的家庭留下了同样的债务。
——不够重视教育只顾眼前利益。让孩子该上小学的时候放牛放羊、该上初中的时候外出务工,得到了短期利益,实际上却让民族的素质始终在较低的程度徘徊,制约了民族的进步、影响了凉山的发展。
——不信科学信迷信。迷信有精神麻痹的作用,只会让人产生心理安慰,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毒化了社会风气。
由于这些陈规陋习成为了凉山脱贫的“拦路虎”,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推进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激浊扬清。
移风易俗,必须要克服速胜论思想。移风易俗归根到底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具有艰巨性和顽固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耐得住这段艰难的路程。
移风易俗,必须要努力实现民族的自觉自醒。当前,我州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四个好”家庭创建活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这是强大的外力、是方法手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移风易俗的路上没有旁观者,都是参与者、实践者。要充分发挥民族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民族精英不以地位高低来定、不以收入多少来定,只要他能够实实在在打破陈规陋习、倡导新风的人都是民族精英,凉山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民族精英。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移风易俗的强大合力与压力,努力实现民族的自觉自醒。
移风易俗,要从现在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风俗产生的缘由历程看,注定了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不可能吹糠见米,而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如果不从现在抓起,不从身边的小事抓起,移风易俗就会成为口号、流于形式。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开展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既是推动凉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持续不断、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把移风易俗落到实处,捍卫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