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旧属醴陵,1965年,国务院同意
株洲增辖
株洲县,渌口成了县治.除了渌江源自
江西萍乡,流经醴陵地界,从此与醴陵没有多少关系了。
这话也不确。早三四十年,渌口镇上仍是有很多醴陵景物依稀可辨。比如说周边乡邻还有做鞭炮烧磁窑的作坊;渌口人的精明勤勉,与同饮一江水的醴陵人无异。
我有搭档朋友住渌口老街和半边街。我的一位学友的姐姐在县五中教学。放暑假时,咱们还在那学校住过。后来,搞文学创作,市里安排艺术家在县城的招待所办班,也即是那年办班,我有幸结识了金石篆刻家李立先生、曲艺家诗人李遐龄先生。二位先生是本家,是嫡堂的叔伯朋友。李老称遐龄叫遐夫子;遐龄称李老叫“燊哥”。当年,李老给遐龄写了幅篆字:“书画缘,金石寿”。大约是送给遐龄的生日礼物。遐龄并没有装裱,直接装入镜框,挂在家里的
墙壁上。毕竟是我们手笔,看上去即是不一样。
遐龄和我一同办班,一同采风,一同到基层采访先进人物,厮混得一个人似的。
也即是那一年吧,遐龄到县文化馆作业,住在伏波庙周围。也即是这个原故,我了解伏波庙。
伏波庙是前辈为留念汉代镇南大将军马援而缔造。马援谥号伏波将军,所以,留念他的古刹就叫伏波庙。全国各地,特别是南边,伏波庙不在少数。究本来,与国人冀求平和与强盛的心结不无关系。
一位开疆扩土的将军,老百姓造古刹留念他,这应当是件令人深思的事。我国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谁做了什么事,谁好谁歹,该怎么留念或是戏弄,那都是有分寸的。像宋朝的秦桧,身后被人铸成跪像,立在岳坟之侧,上千年了,遭人啐唾;那
杭州的油条也被叫做油炸桧。而像马援这么的将军,人们造庙供香火留念。
伏波庙不大,屋脊充其量高二丈一,只要一阶一进一厅,两廊也粗陋,即是置放钟鼓的当地。早年正厅有伏波将军的塑像,通过一些大跃进破四旧之类政治风暴,这些前史遗址现已化为乌有。所幸古刹是毛泽东同志搞农人运动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是县文化馆的工作场合,是政府部门,没被完全扒拉干净,倒仍是件值得幸亏的事。
没去过渌口的读者,就该去看看。渌口是个有前史意义的当地。渌口老街是很有情致的一个去处。在那里,有米粉店、糕饼店、铁匠铺、木匠铺,夜晚静悄悄,日间闹哄哄——这是多年前的形象了,在一日千里的今日,渌口的旧日景致还有么?我不敢保证。
但伏波岭壁立于渌江之畔,雄视远处的湘江和脚下的渌江。山岭上即是伏波庙,山阴一侧即是老街那极幽静的街巷。有伏波将军神佑,伏波庙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家的留念地不至于被
房地产商炸毁吧
从伏波庙出来,向东去即是半边街。所谓半边街,是外侧临江内侧依山而缔造的一条街市。早年,半边街当是城乡结合部。现在会是什么样呢?诸君只要亲历才能领会。于我也是讲不清楚的。
由于有并入市区的传说,渌口的
房地产开发大多向北挨近,积极与“大都市”
株洲接轨。我想,这不失为渌口老街的福音。伏波岭、半边街、渌江江岸风景,由此或能得到原生态式的保护。假以时日休养生息,渌口即是
株洲人的后花园,节假日徜徉其间,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