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市
墙体广告发布 卧龙山坐落
白银市平川区宝积乡与靖远县东升乡交界地带,从区政府所在地周家地村向东北约10公里到磁窑,沿大水沟沙河折而向北,一路崇山峻岭弯曲,峰峦峭壁叠嶂,约15公里便至卧龙山,由卧龙山再向北直通锁黄川。代远年湮,物移景换,卧龙山历经白云苍狗巨变,从前的光辉已变成悠远的曩昔,只能从只言片语和断砖残瓦中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进行斗胆地估测,权作为卧龙山的前史。
对于卧龙山的前史
卧龙山环山抱水,地形独特,四面环山,地形险峻,潜龙伏虎,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乃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山上有庙曰升云寺,西侧即为苦水堡遗址。新中国建立前夕,我祖父到卧龙山谋生时,本地根本没有人寓居,不知啥时代播种过的土地都处于荒芜状况,苦水堡周边、
大众庄、华道子、苦水井沟等处早已崩塌为平地的居民点,或白杨树沟顶、雀湾等古代人寓居过的村落痕迹,留下了厚厚的文明灰层和陶瓷碎片,处处透着这儿从前光辉过的气味,无论是谁到这儿,必定都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怀古情结。小时候,我常常猎奇地向本地牧羊的老大家探问对于卧龙山的事,常常这时,他们老是捋着斑白的胡须,慢条斯理地想念“先有卧龙山,后有宝积山;先有宝积山,后有靖远城。”然后就啥也不知道了。宝积山坐落磁窑沟,宋时就有采煤与烧制陶瓷的前史,考古者曾在此地发现宋代人采煤的遗址,据此估测卧龙山的兴盛应在宋代之前。这几句看似简简单单的想念,却传递着一种悠长的时刻次序,让我们在前史材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对卧龙山在本地前史上的首要位置有个大致的概念。
苦水堡南面的墩墩梁上,半山腰有一抛弃荒芜的古道,宽3米摆布,中心有两道车轮碾压的痕迹。这条路向东穿过大水沟沙河,沙河两边有用条石垒砌成方台,应为通过沙河的古代桥梁底座。经华道子沿山间路途可达苍龙山以东的古堡,再向东直通西格拉滩的青砂砚。向西由苦水井沟过李家沟、齐家大岘可达水泉,也可经石碑子沟过车轮口到黄湾鹯阴古渡头。很多史志材料和文章中提及平川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之一,但境内丝绸之路的道路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笔者以为,丝绸之路从汉朝对匈奴的几次重大战役取得胜利和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步构成了昌盛昌盛的对外贸易通道,至唐最为盛,宋以来因为战乱的影响,丝绸古道曾一时式微凄凉,明清以来逐步得以康复。这期间,跟着华夏王朝与匈奴、吐蕃、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控制地域的抢夺和频频战役的影响,丝绸之路在今
甘肃省境内大致沿黄河从西南向东北一线的断面上摆布改变不定,首要构成了南、中、北3条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其间的北线中段沿平(凉)固(原)大路,从刘家井或盐池两处进入平川境内后,交集于打拉池。联系现有的前史材料和实际地形的调查,从打拉池到黄河岸边过河通往河西走廊有4条通道,这4条通道由南至北摆放,一路经杨梢沟、红沟、靖远县城西北从虎豹口渡头过河;一路经毛卜拉、大湾、窎沟、响泉、黄湾从迭烈巡渡头过河;一路沿黄家屲山过苍龙
山东古堡、苦水堡、水泉堡、裴家堡、哈思吉堡从索桥渡头过河;另一路经苍龙
山东古堡或苦水堡、芦沟堡、论古堡、永安堡、大庙堡等处至北城滩邻近古渡头过河。这4条渡河线路在不一样的朝代各有侧重,笔者估测,从苦水堡至北城滩乌兰津古渡头的这一路应为平固大路上运用最早的商贸通道,因为乌兰津北卜古渡头在唐代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昌盛的重镇之一。
《平川区志》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五路大军攻西夏,中官李宪统军出熙河。十一月,先后攻夏兵于屈吴山、罗逋川,并驻兵打罗城,即打拉池古城。1036年,为西夏人所筑,尔后区境一部分为宋地,一地部分为西夏地。徽宗崇宁二年(1103),宋复修打罗城,并改名怀戎堡。尔后数十年,自黄家屲经狼山、打拉池,杨梢沟、红沟至红柳黄河岸边,构成宋夏鸿沟。”从地理位置和地形来看,
宁夏海原天都山、平川境内屈吴山、狼山、黄家屲山、北帐山、贺家山、大青山、水泉尖山、哈思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分界线。天都
山西南的
西安州古堡、打拉池怀戎堡、苦水堡均为这一分界线上的首要据点,靠山临川,扼险据要,必为宋夏抢夺的战略要地,应当在适当长的时刻内构成了宋夏的鸿沟。因而笔者以为,从打拉池、杨梢沟、红沟至红柳黄河岸边一线根本上无险可据,所以“自黄家屲经狼山、打拉池、杨梢沟、红沟至红柳黄河岸边,构成宋夏鸿沟”的说法还需进一步商讨。
明洪武二年(1369)征虏大将军徐达在
定西沈儿峪战役大北元将王保保(
河南沈丘人,元平章察罕帖木儿外甥,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以后,因为没有完全炸毁元朝的剩余力量,形成有明以来河套一带的大小松山长时刻被蒙古鞑靼部占据的局势,构成了明朝与北元势力在靖远县境隔黄河坚持的格式。为了加强边境防护,于明正统二年(1437)由都指挥房贵在古会州遗址上修筑靖虏卫城以统一指挥边防战事。《靖远县志》记载:“明初以来,河套蒙古鞑靼部屡次从老龙湾等处踏冰渡河,经寺儿湾、发裕堡、永安堡、芦沟堡,至锁黄川牧马休整后,侵犯打拉池、白草原一带。”笔者考证,从锁黄川至打拉池只要两条可供人马行走的通道,一条即为通过卧龙山的这条古道,过宝积山等地至打拉池,另一条通道经靖远五合镇白崖子、大堡子沟向北,过苍龙山即可达青砂岘至打拉池。从老龙湾至打拉池、白草原沿途,稀有十座烽火台漫山遍野,遇敌来犯,各堡在烽火台燃放焰火,构成相互之间的通讯联络以报警御敌。苦水堡南面墩墩梁山上的两个古代烽火台,居于南北的纽带位置,向北可张望锁黄川永安堡、芦沟堡一线侵犯的敌情,向南则可告诉前方打拉池一线做好御敌之预备。由此可知,卧龙山在明朝曾是首要的军事要冲和边防重镇。
自清顺治帝入关后,跟着西北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寓居的地域归入大清版图,明以来的靖虏卫所辖之地已由曩昔战役不断的鸿沟逐步变成安享和平的内地,卧龙山作为军事要冲的首要位置也不再显着,从苦水堡内出土的清朝秀才的顶子及很多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铜钱来看,这时的卧龙山一带应为公民休养生息、商贸昌盛的光辉期间,并变成通往河西走廊商业贸易通道上的首要站点,卧龙山古刹也变成有名的宗教名胜而鼎盛一时。至同治初年遭兵燹后,卧龙山从此不再有往日的富贵昌盛,民居塌毁殆尽,人员很多削减。《靖远县志》记载“民国9年地震,苦水堡逝世345人。”据刘兴富老先生讲,苦水堡西边李家沟的旧窑洞里,其时正在看演皮影戏的大小几十人在地震中瞬间被埋于地下。民国年间苦水堡周边的居民多住窑洞,地震形成的灾祸是毁灭性的。因而,至民国9年大地震后,已根本上无人寓居。
考证苦水堡遗址
卧龙山苦水堡依山形而建,雄踞于锁黄川通往前山周家地一带这一南北通道的咽喉地段,城墙遗址呈长方形,概括至今保留完好,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3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梯形状,上宽约4米,下宽约8米,高约7米。堡城四角各有10米见方的角台一座,其间西北角的保留最为完好。城墙下每隔20米有3道绕城一星期的渠道,宽约8米,听说为其时的跑马台。古堡东西各有城门一座,东边的城门偏北,门前山坡下约50米处有一座15米高的圆锥形土堆,系人工用黄土夯筑而成的炮台。西边的城门偏南,西门外有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一说灵官庙)的遗址,处处都是残缺不全的跟大青砖一样质地的陶瓷外型,有绘声绘色的荷花、牡丹、菊花等,还有龙、老虎、狮子等各种惟妙惟肖的脊兽。其间有一块,两条龙环绕于两边,在中心20厘米宽,40厘米长的平面上,有“道光三十年”五个凸起的大字,有力地说明晰城隍庙最迟曾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葺过,或可证实在这时城内还有很多的居民。西门外的山坡上,有很多土窑洞及积灰,应该是穷户寓居的区域。城隍庙向西50米处有一铸造厂,从前挖出过很多浇铸铁器的黏土模具及陶瓷残件。
城堡中现有一道南北走向石墙,是城毁以后大家为了便于播种,捡拾堡中的石块砖瓦堆积而成的,石墙间多有矩形的石条、下方上圆的柱顶石以及残碎的青砖瓦片。在这些断瓦残砖里间或能捡到锈迹斑驳的古物,有三角形铁箭头、铜锋芒、不一样时代的铜钱(最早为唐开元通宝,最迟为清道光通宝)、陶哨(陶瓷制成的鸡、狗等玩具,背有一小洞,用口吹发声如哨)。也从前有人捡到长约10厘米的刀币、玉笛以及前清秀才的顶子等。堡子北部,从东门进右手中线处有一规模较大的修建群残址,石制台阶和大青砖铺砌的地面上处处都是烧焦的木头瓦片,估测应为坐北向南的衙门及隶属修建。堡内有一直径约50厘米的石球,侧有一石环,似可拴物,正有平面,上刻约10厘米见方的“薛”字。在苦水堡东5里处的白杨树沟口有一古墓,墓前有石牌坊遗址,摆布有高约1.8米的石柱,上阴刻一联:“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0世纪90时代后,该古墓被盗,据本地牧羊人说墓室内为双层棺椁,厚约15厘米的棺板的残片上写明墓主人姓薛,好像印证了有一薛姓人氏曾在此地显赫一时。
凡有人寓居的地方,首先得思考水源的疑问,从苦水堡东北而来的沙河,绕经堡子山下的北、西、南三面,然后向东南直通大水沟沙河。沿苦水堡
山西北角向下至沙河滨,有一井名苦水井,为堡内的人供给了丰厚的饮用水源。20世纪80时代初大旱时,周边的生产队也曾用毛驴车拉运苦水井的水,处理了大多数
大众的吃水疑问。苦水井邻近曾有藏宝的传说,说是不知啥时代,也不知啥人,在苦水堡邻近建设金库,修地道用了3年,用木炭、白灰、羊毛衬托用了3年,装金银用了3年。前几年有人竟然信以为真,用推土机在井台挖了数月找宝,但只挖出一些木炭白灰的残渣。苦水堡东南1里许有一小山谷名马圈湾,有很多残缺的古代人寓居窑洞,不知啥时候的马粪堆积达40至50厘米,在邻近崖边,牧羊人曾发现一口铜“锅”,现存于
宁夏中卫县高庙内。“锅”的外口直径约1米,高约0.35米,锅底呈平面状,上有手能握的柄,听说这个锅在平时可用来做饭,战时可用来作盾牌。
那么苦水堡毁于何时呢,笔者从以上的片纸只字的材猜中按时刻估测,苦水堡自汉唐以来作为丝绸古道上的必经之地曾一度昌盛,宋夏之际作为边境要塞处于争战的前沿阵地,后经历代的兴衰演变,终究一次应毁于同治初年的回民起义战火中。《平川区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西北回民反清军白彦虎、冯清厚部到
甘肃,三月占领打拉池城”,也许一起也形成了坐落交能要道上的苦水堡终究的焚毁。从此苦水堡逐步从大家的回忆中不见,变成本地前史上一座永久的难知打量的人文遗址。因为苦水堡的特别地理位置,至今应为靖远、平川境内现存的、最为完好的古城堡。
新美
墙体广告 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