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
墙体广告 作为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38个县(区、市)之一,黔西县目前尚有贫困群众28777户92700人,致贫因素复杂,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艰巨。2016年以来,黔西县以开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实施以和美农家、和睦邻里、和谐
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和在农家”创建工程,为群众注入了“和”气生财、勤劳致富的正能量。
困难户的新生活
“生在穷旮旯,祖辈捏泥巴。缺钱没文化,苦死后代娃。”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困难群众唐元刚每每围炉闲话,总会念起这段祖辈传下来的民谣。
多年来,唐元刚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常常借酒浇愁,人们都说他是“酒疯子”、“扶不起的阿斗”。但乡长罗舟偏偏瞧中了他。
在2016年初开展的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罗舟发现这个醉醺醺的庄稼汉子有一把好力气,而且思路清晰、脱贫致富的愿望很强烈,由此判断出唐元刚的贫困“有原因,能根治。”在与唐元刚住了几个晚上后,罗舟为他制订了脱贫计划,并扶持他买了32只羊和8头牛发展养殖。如今,唐元刚的牛已有两头怀孕待产,脱贫希望就在眼前,他干劲十足。
2016年以来,黔西县在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中发现,不少
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民主法治素质不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我要脱贫”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思想上不“脱贫”,群众就无法致富。黔西县及时调整脱贫攻坚思路,把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以“思想信念、民主法治、传统美德、科学文化、政策感恩、文明习惯、团结和谐、是非观念、家训家风”为内容的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群众认识到“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贫困可耻”,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同时,实施“十项扶贫行动”,投入扶贫资金8336.92万元,并整合其他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完成180个村庄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整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订产业扶贫计划,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脱贫致富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贫困村的新面貌
一年四季,黔西县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的产业大棚里蔬菜瓜果不断,采购蔬菜的客商和车辆络绎不绝。吸引人的不仅是“菜篮子”产业,还有小村怡人的美景、和谐的民风。这个曾因极度贫困而受到关注的小村,如今已蜕变为集“富、学、乐、美、和”为一身的生态观光旅游文明村。
这样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村寨并非个例。在黔西县,通过开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五在农家”创建工程,已涌现出洪水镇解放村、雨朵镇扯泥村、大关镇丘林村、素朴镇灵博村等一批宜居、宜游、宜发展的新型
农村。
脱贫致富,“和”为根本。黔西县通过安装“大喇叭”、新建文化墙、组建文艺宣传队、拟定村规民约等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并使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个自然村寨。全县安装大喇叭375套,成立文艺宣传队309支,新建文化墙3万余平米,订立了362个“村规民约”,开展赶场天赛起来、党组织联起来、宣传队演起来等“七个起来”活动2600余场(次),制作宣传标语60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20万余份,将“‘和’气生财、勤劳致富”正能量传递到家家户户,注入到群众的思想意识里。
“以前,群众常常为‘鸡啄辣椒,狗吃包谷’的小事情闹矛盾,家庭不和美,邻里不和睦,村寨不和谐,哪有心思谋发展?现在,大家都懂得‘和’气生财、勤劳致富的道理,心思都用在脱贫致富上,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曾是贫困户、现在洪水镇解放村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苏国全说,他的农家乐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里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家多得很。”
新美
墙体广告 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