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
墙体广告 在蒙自市鸣鹫镇的东南,紧邻蒙文公路,有个小村子叫扎门村。以前,路过这里的人,对它都没有什么印象。如今,小小的村庄碧波涟涟、花红柳绿、活力盎然,吸收了人们的眼光。
鸣鹫镇扎门村委会下辖17个自然村,属典型高寒山区,因地质地貌复杂、交通条件严重滞后、产业单一等缘由,不断处于贫穷状态。全村经济作物只占农作物的30%,一半的农房为危房。
“自家卫生自家扫,公路沿线的村庄,清洁员每星期清扫两次,不在公路边的则每星期清扫一次。”该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诚旺通知记者,之前的村庄环境卫生靠的是村民自发,但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这一方法没有了施行的载体。今年8月份,村委会决议另找出路。经过“一事一议”,村里的
大众都同意以协议的方式招聘固定保洁员,来担任全村的卫生。这样既落实了“谁来干”的问题,也处理了村中劳动力少无人来清扫的问题。加上监视员、清运员、养护员等配合,以及措施的适时调整,机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不时的完善。
这一方法施行4个月以来,街道上的渣滓不见了,村子里的环境整洁了,
大众的肉体相貌也悄然发作了改动。“以前
大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肉体贫穷让一些贫穷户堕入了越扶越穷的怪圈,”一位村干部通知我们,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扶贫资金、项目持续不时投入,
大众振奋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加强了致富主动性。
扎门村只是鸣鹫镇施行“七改三清”目的,着力提升
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这样一个贫穷的村委会,让人们看到了人居环境提升的效果,让人们认识到环境卫生整治靠的不只仅是资金投入。
镇党委书记王周林引见,今年以来,全镇上下勇于探究树立“行政推进、典型带动、上下联动、干群互动”的形式,全力打好环境提升整治攻坚战。抽调26名精干人员组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制定了养护员、监视员、清运员、保洁员工作职责、各村民小组农户“门前三包”义务、农户运用渣滓池留意事项、村庄绿化养护制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监视制度、经费保证等近10项制度,每周展开催促检查工作两次。把全镇6个村委会11个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划分为单元格,全镇11名党政指导分别包抓12个重点村。
此外,镇财政除每年布置67万余元用于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外,今年新增投入16.9万元、各村自筹资金4万元,打造11个亮点示范村。往常,鸣鹫镇的
乡村环境越变越美,
大众中“宁愿苦干、决不苦熬”思想观念蔚然成风,齐心协力奔小康。
来源于 新美
广告 http://www.hb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