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墙体广告 公共场所不设渣滓箱,环境会不堪入目吗?在两江新区童心小学的校园里,你会发现,这个学校的公共区域真的没有一个渣滓箱,可校园里很难看到各种渣滓。渣滓去哪儿了?原来,每个同窗的书包里都装着一个环保袋,孩子们本人产生的渣滓会随手放进去。(3月23日《重庆晨报》)校园不见渣滓箱,却又干净如洗,难免会让人拍手称奇。个中缘由,全在于校园盛行环保袋,从而取代了渣滓箱。如此一来,既减轻了环卫工的劳动强度,又防止了渣滓箱成为污染源,由此让校园愈加清新。不过,若以为用环保袋取代渣滓箱的作用仅止于此,则低估了学校此举的意义。
事实上,童心小学本着“向上上善”的办学理念,在校园一并推出了“渣滓不落地、不剩饭菜、义工、升旗”等四大举措,以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一次“大演练”。而以环保袋取代渣滓箱,不过是他们称之为“四大文化”中的一项:让“渣滓不落地”。用校方的话说,其初衷是让孩子们“从小事着手,逐渐养成环保素养”。
看似小小的环保袋,其实彰显了教育的大聪慧:学校要教书,更要育人。所谓育人,即包括从小养成文化习气。要到达这个目的,当然离不开课堂上的“耳提面命”,以及必要的行为标准。但更需求经过孩子们的事必躬亲,让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习气。无妨如是说,孩子们一旦习气于环保袋不离手,即使走出校门,也不会随意丢弃渣滓,而这种好习气无疑会受益终身。
笔者之所以不咎赞誉之词,将“校园盛行环保袋”视为一种教育“大聪慧”,还在于,当文化成为习气,孩子们会盲目不盲目地将其“发扬光大”。譬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自制布料环保袋,既锻炼了入手才能,又防止了一次性渣滓袋对环境的污染;再者,正如一位孩子妈妈所说,突然发现“孩子养成了爱拾掇、不随手乱扔渣滓的好习气,我清扫卫生时发现她的房间比以前洁净多了。”
而对孩子们而言,这种正面影响显然是多方面的。教师们看到,自从校园盛行环保袋以来,孩子们十分珍惜本人的劳动成果,不会带零食来学校吃,也不会带饮料来喝,就连纸巾也很少用了。一位学生家长归结了孩子的四大变化:懂得了节约;有了环保认识;义务感加强;安康认识提升。为此,很多孩子连素常最爱的辣条也不吃了,以至与家人进来春游,还成了小小环保监视员。
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的举措还带动了家长的参与。一位孩子的母亲为配合学校少用、不用纸巾的建议,自费定制了一批手绢,送给全校师生每人一张。实践上,“连锁反响”又何止于此:能够想见,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定会成为表率,进而传送给父母、爱人、孩子乃至亲朋好友及同事,岂不成了文化的“播种人”?
显然,以这样的方式教书育人,比之只讲“大道理”,或者单凭靠校规去约束,要有效得多。所谓百年树人,重在潜移默化,考究“润物细无声”,正是这个道理。引申开来,假使由校园“盛行环保袋”而起,由此引领“爱学习爱读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节俭节约”等亦蔚然成风,则更是孩子之幸、教育之幸。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