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墙体广告 “我们去年将纳西童谣申报到市里,申请列入省级非遗传承维护项目。春节后传来好音讯说,我们的申报胜利了。”古城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李广开心肠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由于受汉文化的冲击,很多纳西族的年轻人曾经不会讲纳西语、更不会唱纳西族的童谣了,纳西母语存在断代的危机。为了可以将纳西语传承维护下去,李秀香、和民达等一批纳西族民间艺人,从1998年开端搜集整理纳西童谣。他们翻山越岭、走街串户,到丽江各地寻觅散落在民间的纳西童谣曲谱和歌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纳西童谣被列为古城区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年到2010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宗局将100多首纳西童谣整理出来录制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文化站。
“2014年,纳西童谣被列入丽江市第四批非遗名录,同时我们也将纳西童谣作为选修课提供应丽江的小学生学习。如今,曾经有很多小学生会唱纳西童谣了。”李广说,非物质文化维护是一条艰苦的路子,但将民间搜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传播传承到民间去,这样的维护和传承,效果很好。
纳西童谣的传承维护,只是丽江维护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丽江市针对很多非遗项目因不能顺应现代生活而面临传承艰难的困境,提出了让非物质文化维护“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维护理念,力图让非遗传承维护源于民间,存活在民间。丽江市秉持“整体性维护的理念”从民间搜集整理各项非遗文化,以及发掘寻觅非遗传承人,让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让一切人知晓非遗技艺并对非遗文化产生兴味,并将非遗文化融入当地民俗与节庆活动当中,有效改善了丽江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其维护传承。
据统计,各项非遗技艺在2009年到2015年,全市的非遗维护名录只要44个,但仅2016年一年,便增加了66个。截至目前,全市的非遗维护名录已增加到110个。
千年古乐 指间传奇
白沙细乐最昌盛的时分,丽江各个乡村都有能演奏的行家里手。往常,真正能演奏的巨匠已所剩无几,和凛毅便是其中的一个。
初见和凛毅,这个中等身体、皮肤黝黑、肉体丰满的纳西汉子,就像邻家亲切的阿叔,给记者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记者走进白沙细乐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凛毅家里,看见一家3口正在演奏白沙细乐。
和凛毅出生于白沙细乐世家,自幼学习白沙细乐的演奏。18岁那年,便能顺畅地演奏白沙细乐的序曲《笃》。“学习白沙细乐,必需要听3年练3年。”和凛毅说,《笃》是白沙细乐之母,包含了一切白沙细乐的指法,学起来比拟费力。不过,学会《笃》后,其他的8个篇章简直一通百通。
在和凛毅看来,要让白沙细乐传承下去,不只要有传承,还要有传播、推行、创新。于是,他带着白沙细乐民间艺术团到古城玉河广场停止公演,累计接待了近20多万人次的游客。
白沙细乐缠绵悱恻、哀声动人的旋律,被他演绎得动人心弦,收获便接踵而来:2002年,和凛毅到匈牙利参与了第23届电影艺术节落幕式的专场演出;2013年,走进云南民族大学“非遗进课堂”,对148个大学生停止了白沙细乐演奏的培训;2014年,参与欧洲世界民族风音乐节。
目前,像和凛毅一样,努力于非遗传承维护的民间艺人,在丽江大地上遍地开花,他们倾尽心力将本人的技艺毫无保存地传授给下一代。据丽江市文广局发布的数据显现,丽江市目前共具有110个市级非遗维护项目,141名代表性传承人;具有省级非遗维护项目25项,代表性传承人45名;具有国度级非遗维护项目4项,代表性传承人2名。
面向市场 传承文脉
和蔼均出生在玉龙县白沙镇街尾村的一个铜艺世家,从小看着父亲每天用锤子捶出各种荷盘、红锅圆盆、火锅、水壶等铜制品,潜移默化之下,对手工制造铜器产生了浓重的兴味。
不断以来,他白昼下地干农活维持生计,应用农闲时间学习铜器制造手艺。如今,他制造的铜器,在保存民俗文化内涵中不时创新,把地道的生活用品艺术化,使铜器产品不只具有适用价值,也被赋予了珍藏观赏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熟习铜器制造,和蔼均在白沙古镇开了一个小店来销售本人制造的铜器,每年的收入有近50万元,他打造的“焚香三事”被买主以6万元钱的价钱买走。
“手打铜器是全手工制造,它不只是一件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更是一件工艺品。”和蔼均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采取以开展产业的形式传承非遗技艺,不只有了收入,也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维护。
像和蔼均一样将本人的技艺和产业捆绑起来开展的非遗传承人在丽江数不胜数。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