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墙体广告 马来西亚闻名华文作家戴小华的《忽如归》,用写实手法书写了其宗族1949年南迁台湾后的实在故事。
经过半个世纪的各种磨难,世事变迁,白云苍狗,戴小华的爸爸妈妈落叶归根,葬在故乡沧州的土地上;大弟戴华光回到沧州久居,以开西饼店为生;小弟久居青岛,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管。远嫁马来西亚的她,变成活跃于本地社会的闻名华文作家和文明社团首领,终年往复中马之间,变成中华文明的书写者、传播者和中外文明沟通的使者。
书中浓墨重彩的是大弟戴华光。他出世在上世纪50年代两岸尖锐对立期间,长大后赴美留学,接触了一些客观反映内地面貌和台湾前史的书本报刊之后,深感两岸别离之痛,发出了两岸要一致、要平和的呼吁。在那种特别的前史背景下,戴华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为“公民解放阵线”首犯,被判无期徒刑。他说理、反抗、绝食、踢破牢门,进行各种反抗。他在沉痾缠身的情况下,靠自救妙手回春。由于台湾当局的解严令,他提前出狱,却回绝收取补助金,终究当机立断回到爸爸妈妈的家乡沧州,看护那一片祖祖辈辈留下的故乡和爸爸妈妈的安眠之地。
作者还花较多翰墨写到妈妈,她的乐善好施,她的相夫教子,她对后代特别是长子戴华光的心爱,以及她身居孤岛的寂寞和无法。一句“回到内地就没有人敢欺压你们了”,读来令人心碎。她最大的希望即是身后要葬在爸爸妈妈身边,陪伴到永远。
其时两岸没有通航,此事没有任何先例,手续冗杂,时刻紧迫,看似根本无法完成。但作者调集全部资本和人脉,战胜各种艰难,总算如愿以偿,完成了妈妈的希望。读到她依照穆斯林的规程有条有理地处理妈妈后事,在为她感到欣喜的同时,敬意也情不自禁。
《忽如归》的副标题叫做“前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作者尽管只写了自个家庭的故事,但她一家正是台湾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戴家两代人的阅历,正是台湾“外省人”人生和命运的实在写照。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地点。
前史把几十万个家庭、数百万内地儿女一会儿推到台湾岛,其间大多数人是不情愿的。他们被前史的大潮威胁而去,无可奈何,对将来充溢惊骇和茫然,从此与亲人骨肉别离,故乡只在梦中。不难想象,几十年来,无家人的任何消息,长夜孤灯,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因而,戴小华的妈妈身后一定要回到内地,葬在爸爸妈妈的身旁,这既是落叶归根,更是一向萦绕在老人心中的心结,那即是活着不能为爸爸妈妈尽孝,身后一定要长伴膝下。老人难道不知此事棘手?只因不如此心灵活无法安眠。
戴小华这一代人尽管出世在台湾,但耳濡目染、耳濡目染,在爸爸妈妈的言谈中、苍茫的目光中、叹息声中,听到看到的都是离散之苦、家国之痛,所以一旦两岸沟通的大门翻开,思乡的闸口再也无法封闭,通向故乡的路不可阻挠。因而,不只戴小华的爸爸妈妈归葬沧州,两个弟弟回到内地久居工作,健在的大姐在沧州买下了墓地,并且,她的女儿在加拿大结业后,和在加拿大留学的我国籍同学爱情成婚,一起回到了我国,在北京置产,在上海工作生活。我想,这个家庭的三代人,现已从身心和精力上都深深融入了他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
这个宗族故事在戴小华心中酝酿近20年。她在后记中写道:“每逢夜深人静,就会有一个声响在我耳边一再敦促,好像不写出来,我的身心就无法得到安排。”《忽如归》的中心是一个“归”字,不只是身体和灵魂的回归,更是对文明的寻根和体认。
戴小华从台湾去了马来西亚,并入了籍。她担任马来西亚中国人文明协会总会长、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完成了规划无穷的文明工程——《今世马华文存》和《马华文学大系》。她是中马文明沟通的破冰者,在中马文明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她的一段话:“身在他乡,言语和文字使他们与故乡的本源藕断仍丝连,我梦中的家乡,也即是我的精力家乡——中华文明。”
正因如此,《忽如归》才干经过一个宗族的前史,写出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精力寻求,使人“从头认识了一段前史”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