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让家族记忆成为共同记忆 !汕头已寻访到20位“侨批后人”

让家族记忆成为共同记忆 !汕头已寻访到20位“侨批后人”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7年06月06日 10:06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广东汕头墙体广告

广东汕头墙体广告    在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8号的侨批文物馆三楼,有一封《征集侨批文物建议书》,里面写道:“小小侨批是我们的祖辈亲笔所书,饱含着华裔华人的游子情怀。往常,水客的身影与批局的繁荣早已成为过往,而尘封在侨批里的往事源远流长。固然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记忆犹新。经过努力,我们曾经征集到一个半世纪以来的12万封侨批,这是潮籍华裔华人在海外斗争的见证,也是华裔华人对家乡奉献的永世记忆,在民族开展史上市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收藏的是弥足宝贵的历史档案文献。”

广东侨批及福建侨批为主的侨批档案,在2013年6月19日正式以“侨批档案——海外华裔银信”的名义入选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目前为止中国入选的十个项目的其中之一,也是独一一个以传播于民间的记忆方式入选的项目。

在行将到来的“国际档案日”(6月9日),汕头市档案局将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举行开幕典礼,在典礼上,将有“向侨批捐赠者谢昭璧先生颁发荣誉证书”的内容。据理解,谢昭璧先生向侨批文物馆捐献368封家族侨批,百余年来,谢家先后有三代13名亲人“过番”打拼,经过侨批与在国内的乡亲互通,成为重要的家族记忆。

“我们的共同记忆”正是今年的国际档案日主题,而侨批无疑是“共同记忆”一个很好的载体,谢昭璧是怎样将这家族记忆贡献出来成为共同记忆的呢?笔者就此停止理解。

●文/南方舆情汕头数据 许端阳

“谢家侨批无法用‘市价’权衡”

“我名谢昭璧,乳名谢映逵,现年85岁,妻李木杏。生有四个儿子,我出生于1933年5月1日,在广东揭阳市揭东县玉窖镇上乡村西面埕18号。”谢昭璧如是引见本人,“我家先后有三代13位亲人下南洋,而我1954年初中毕业后,就被揭阳县侨联会推选为县侨联委员,接着成为公社(镇)侨联主席,做侨联主任、主席30多年,得到中华全国归侨结合会荣誉证书。终身出钱出力,建立玉滘戏院;为侨属出力办理出国与亲人团住,接待侨领、归侨,解除他们回国省亲的疑虑;在家乡积极努力引资,三来一补,穿针引线工作……”

瘦削银发的谢昭璧,既是侨批家族记忆的承载者,也是一名老侨务工作者,深知侨批的意义与价值。在他家中,侨批都被很好地珍藏着。

“一段时间,经常有人下乡‘收批’,有些人就把家里的侨批卖了,但是我晓得这是家族记忆,几钱都不能卖。侨批的宝贵在于放在什么中央,我们希望给家族的侨批找一个可以长期保管、展现的中央,让后代们晓得这段历史,同时更好地发挥侨批的社会价值,传承发扬祖辈艰辛斗争、爱国爱家的肉体。”谢昭璧说,可惜的是,谢家曾数遭盗贼,清末至民国局部的侨批已丢失殆尽,留存着的368封侨批多为1949年至1990年期间的侨批,均来自新加坡,寄出者主要为谢昭璧的父亲、姑姑和妹妹。

谢昭璧的二儿子谢龙波在汕头工作多年。2013年,得知汕头侨批文物馆正式迁入外马路的新址,谢龙波看到这个音讯并到馆内参观后,他想起父亲保存的一大批重新加坡寄来的侨批,觉得与其藏在家中,不如捐给文物馆。2016年国庆,谢龙波把父亲从揭阳老家接到汕头市区寓居,也带着父亲到馆内参观,父亲谢昭璧回家后,经与家人商议,整理出了家族侨批和其他涉侨文物近500件,今年初无偿捐赠给了侨批文物馆,其中侨批有368封。

在谢龙波眼里,父亲或许是由于做了多年侨务工作的缘故,遇到批脚(派送员)送侨批过来,他不是跟他人一样拿了钱读过信就丢掉侨批,而是放在抽屉里保管起来。

在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眼中,谢家侨批极端宝贵,无法以所谓“市价”来权衡。它不同于珍藏家从民间渠道收买搜集而来的那些“事不关己”的侨批,而是一个家族本身保存下来并可追溯到源头的侨批,是研讨侨史和侨批史、发掘中华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宝贵材料,是家情、乡情、国情和海外形势的见证,也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训的活生生教材。

这368封侨批涵盖了各个年代不同的款式,从折叠式的早期侨批到有批封的侨批,从有特征印记的各批局自印封到白底红蓝边框的空邮批封,从黑色毛笔字迹到蓝色钢笔或圆珠笔字迹……此外,谢家侨批的批封、内文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折射出时期的轨迹。

侨批演绎亲情乡情

说起侨批背后的家族史,谢昭璧宛如翻开了话匣:“我祖父的三代人以上是清朝末代的富庶人家,有田园,100石的谷田。我家正是从我祖父这一代开端下南洋‘过番’。”

最初,谢昭璧的祖父谢逢记(1880年5月出生)1905年去南洋是为了寻觅在新加坡的二弟三弟,一道在当地营生。“祖父一去十余年无点消息。祖父在国内的家中,只要妻儿三人,也就是我祖母及父亲、姑姑艰辛过日子。我祖母就在歌册上剪字贴成信,托人往南洋给祖父。祖父接信不久就回家。后来才晓得,祖父前往新加坡寻不到他三弟的踪迹,只听说他三弟谢老赤参与辛亥反动牺牲了。”在当时,像谢昭璧祖母一样,身在家乡心系海外亲人的人并不少,而经过剪字拼接成家书的故事并不少见,而正是这封家书,开启了谢家与国外通书的历史。

关于祖父的记忆,谢昭璧知悉的并不多,但在谢家的家中,藏有祖父一张摄于新加坡的黑白相片,相片中,四个青年男子并排而坐,穿着光鲜。

在谢家的家族记忆中,谢昭璧理解最多和印象最深的,是其父亲谢南清。1925年,回到家乡的祖父谢逢记在给儿子谢南清筹办婚礼后,就带老婆和女儿去南洋,国内家中只要谢南清夫妻。

“在过番人家中有一个传统,都是要把香火留在国内生长,本人再外出打拼,挣钱养家,只要到了香火成家立业后,才会将本人一代外迁。不只是我家这样,不少过番人家都是这么做的,既可以确保在家有人祭拜祖先,在家乡的亲人也让游子对家乡多了一份挂念。正是这样,也才有了千千万万封附着钱银的侨批从国外寄往国内。”谢昭璧说:“1935年时我才3岁,我父亲就去南洋营生,当时祖父已买一个女儿,取名谢娥香,身价100银元,和我父亲一同往南洋,家中只要我和我兄长及母亲。”

在谢昭璧的记忆中,父亲曾有一段时间回到家乡,1951年再回新加坡做干货生意,“1956年父亲回家带我母亲和我妹妹谢映貂再去新加坡。1972年8月祖母90岁生辰,父亲带来很多燕窝、鱼翅、鲍鱼、海参、干果料等物品,设酒宴,敬请亲朋好友。1982年5月父亲和继母回国内养老,落叶归根,1987年9月2日父亲仙游。父母亲回国时,胞妹妹婿经常汇款孝敬父母亲。能够说,我家三代人以上,人人都有去过南洋,只要我和我家眷在家乡祭拜老祖公。”谢昭璧说。

谢家保管下来的一封1957年的侨批,便记载了谢南清托朋友带猪脚、鱿鱼、爽身粉、布匹等“贵重物品”回家的信息。

“父亲终身艰辛斗争,爱国爱乡爱家庭,并且屡次捐赠家乡公益事业。在新加坡时,参与谢氏工会、揭阳会馆、汕头南洋华裔互助社,终身助人为乐,给家乡儿孙们物质、资金的幸福生活。在国度艰难时大量赞助家庭和亲戚。我们总无法遗忘他爱国爱乡爱家庭的思想。”谢昭璧说,在他的印象中还明晰记得在1961年,谢南清特意回国并带回两木箱共1000斤德国产化肥,其中800斤无偿赠送消费队和大队,在当时国内价钱高达2500元,可谓一笔巨款。

谢树逵是谢昭璧几十年的老邻居,今年63岁。他说,几十年前,每当青黄不接之际,村里不少人家里无米下锅,就会到谢昭璧家里借米。

遭到父亲的影响,谢昭璧在成为玉滘公社(镇)侨联主席后,在公社的发动下,他召集侨眷集资建立玉滘戏院,后来兼办书店,为繁荣家乡经济文化生活出力。当时建玉窖戏院破费在5000元左右,谢家便占股超越两成。

儿孙生长与侨批息息相关

随着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统一管理,历时约一个半世纪的民营侨批业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迄今谢家保管下来时间最晚的一封侨批,正出自谢昭璧的妹妹谢映貂之手。

1990年10月23日,她在寄给侄子的侨批中写道:“我已抵马来,一切顺利。不过日前血路有些阻塞,幸有好转,免介。附上钱两百元,并问近好。姑书。”

原来,谢昭璧的大儿子谢梅波在1978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玉滘公社独一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在新加坡的姑姑每月会给他寄20元,支持他读书。往常,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的谢梅波为海洋石油事业作出了奉献,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度技术创造二等奖等荣誉和奖励。他的三个弟弟,也各有长进。

在谢昭璧看来,孩子们的生长、懂事,也与侨批息息相关。很长一段时间,谢昭璧一家靠着侨批在家乡过着好日子,直到有一天收到父亲的一封侨批。

“昭璧吾儿……现叻(即新加坡)中生意淡漠取利困难……况且余现年事已高粗重工作不能任,况又与人协作生意需要论工领薪。在不久未来终要回籍之日,先此示知。”这是1965年2月22日谢南清寄出的侨批,透显露寄望子孙、告老还乡的意味。

半年后,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谢南清在侨批中告知家人:“现刻叻中行情干竭取利困难,缘由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万物起税物价高尚,因而人民生活艰难,各状况凉。尔们会知一二。”

1972年6月的一天,他收到父亲寄来的一封“沉甸甸”的侨批。除照常汇来200元用于购置稻谷维持温饱外,父亲还有其他的交代,为此,谢昭璧特意召集家人,宣读了批中内容。

原来,因新加坡快速开展,父亲在码头租用的杂货店要改建,加上年事已高,方案不再做干货生意。“不能每月都寄侨批回家了,每年普通只寄四次,分别为春节、中秋、夏收、秋收,每次200元。”也就是说,只能保根本温饱,其他要靠家人本人努力了。

这封侨批给家庭带来了很大触动。在伤感之余,整个家庭投入更大精神种田养猪、自给自足,孩子们愈加懂事了。而在夏收秋收的时分,谢昭璧一家也会用那200元购置稻谷停止存储,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能周济乡亲。

汕头已寻访到20位“侨批后人”

当前,在广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立的背景下,侨批中的故事已成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集体记忆,牵动着海内外一切华人华裔的记忆和情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著名学者饶宗颐首倡侨批研讨并指出侨批的价值后,无论是在政府官方、或者是学术机构及民间,关于侨批的搜集、整理、研讨等工作持续展开,侨批的搜集与研讨,成为了华裔史中的一个重要局部。

今年1月12日,汕头市政府门户网上发布了《关于寻觅侨批后人的公告》,依托汕头市西堤公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留念地,踏出了从“研讨侨批这一文献自身到理解背后家族及其故事”这一步。1月20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立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档案馆组织,中国南粤古驿道网也发起了“驿道照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约请侨批后人讲述侨批故事。像谢昭璧这样的侨批后人,汕喽罗前曾经寻访到20位。

据西堤公园管理处担任人李向东引见,西堤公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留念地,聚集了不少侨批后人的记忆,也是寻访侨批后人的主要担任单位,从2月份寻访到5位侨批后人后,如今根本每周都有侨批后人寻至西堤公园,提供更多的侨批故事及记忆。正是这些记忆,才组成了侨批这一潮汕人的集体记忆。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