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初冬时节,竹溪县县河镇富漆村,年初栽下的漆树连片成林;远处,工人们继续开垦,种下棵棵漆树苗。
“中国生漆之乡”,竹溪县四大“国字号”招牌之一。上世纪80年代,该县漆林面积达44万亩,是全国生漆出口基地。尔后,出口受阻,种植面积锐减,竹溪生漆淡出人们视野。
往常,万亩人造漆林再现竹溪。竹溪生漆能否东山再起?
掺假,金子招牌砸了
17日,气温降至7摄氏度,竹溪县北大街“生漆桐油专卖店”里,店主李银生无聊地看着电视。由于做的是“冷门”生意,他早已习气没有顾客的日子。
“今年生意不行,只卖了500多公斤。”李银生说,他的生漆一半来自竹溪,一半来自陕西。
李银生是该县原土产公司的下岗职工,当年生漆红火时,竹溪县生漆科学研讨所就设在土产公司。
“土产公司是县里最早有小汽车的单位,1979年,由于生漆出口量大,省里奖了一辆丰田牌小汽车……”谈起竹溪生漆,李银生翻开了话匣子。
竹溪县志记载:漆树在该县栽培历史长久,其出产的大木漆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上世纪50年代,竹溪被列为全国生漆出口基地。1976年,竹溪被授予“中国生漆之乡”称号。从1954年至1986年,该县累计出口生漆643吨。至1990年,竹溪漆林面积达44万亩,年产量约100吨,竹溪生漆产销到达高峰。
“掺假的太多,出口的生漆被退货。”李银生引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有人往生漆里加淀粉、油脂,招致竹溪生漆声誉扫地。
漆树有个特性,成年的漆树假如无人割皮放漆,几年后就会死掉。随着生漆畅销,漆林面积锐减,竹溪生漆没落了。
重振,两个人的探究
“小时分的学费,就是父辈靠卖生漆挣的,生漆是竹溪人不舍的情怀。”去年初,在外经商的县河镇富溪村村民方孝安回到村里,听说每公斤生漆价钱高达三四百元,他嗅到商机。经过调查,他成立竹溪县大木漆种植协作社。
为理解决苗木缺乏、技术缺乏等问题,方孝安与西安生漆涂料研讨所签署协作协议,并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卫的支持。
今年初,方孝安投入300多万元,流转土地1900亩,采用“协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漆树苗10万棵。
漆树需求8至10年才干收割,为理解决奏效慢问题,他在漆树林套种蓖麻,蓖麻叶养蚕,蓖麻籽榨油。同时,他还经过福建一家贸易公司,对外销售生漆4000多公斤。“效果还不错,今年毛收入105万,根本维持日常运转。”方孝安说。
与此同时,泉溪镇双桥铺村村民张晓莲在探寻另一条复兴生漆产业之路。张家是竹溪县生漆运营世家,张晓莲的曾祖父张立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运营着竹溪县一半的生漆生意。2005年以来,张晓莲和父亲在荒山上种下了1万多棵漆树。
今年,张晓莲与十堰美术馆协作,建起了500平米方漆器工作室,展现漆器、漆画。张晓莲方案经过引入艺术家和工艺品企业,完成漆制品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
金字招牌的价值不光这两人看到。今年以来,竹溪县共注册4家生漆产业开展协作社,种植面积达1万亩,5个乡镇把开展生漆产业写入脱贫富农工作方案。
转变,政府从包办到效劳
10月11日,“竹溪国漆循环产业研讨会”召开,四川美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郑川、陕西龙头国漆总经理袁端姣等10余位生漆产业专家、企业家应邀参与,为重振竹溪生漆出谋划策。“政府的角色从政策推进范围化开展,转变为牵线搭桥做好效劳。”竹溪县科协党支部书记王剑说,生漆曾是竹溪一块金字招牌,县委县政府对复兴生漆产业充溢等待,但做法更显理性。
擦亮品牌。竹溪正将大木漆申请为国度天文标志产品,并把竹溪漆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他们还搜集民间漆器、漆画,远期规划树立国漆博物馆。
打造气氛。约请漆艺特地人才落户竹溪,树立漆艺巨匠工作室、青年创业工作室,营造“漆文化”的开展气氛。
稳步推进项目。推进环保涂料研发基地落户,树立高端漆艺家具品牌;与旅游嫁接,建立生漆小镇,提升旅游质量和生漆产业商业开展空间。
在县委县政府《竹溪生漆开展工作思绪》里,没有一处写到漆林范围、生漆产量的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效劳。”王剑引见,借助扶贫政策,今年政府为契合政策的协作社改造了公路等根底设备,政府希望经过不时的效劳,恢复金字招牌。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