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聚焦八要素】印江:算清三本账!让脱贫产业早日“吹糠见米”

【聚焦八要素】印江:算清三本账!让脱贫产业早日“吹糠见米”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8年05月09日 02:05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贵州遵义墙体广告

贵州遵义墙体广告  产业选择是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考题和关键一招。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在推进产业扶贫中,围绕家底账、收入账、时间账选择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发展,有力助推脱贫攻坚“整县摘帽”。

算家底账: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

“发展菜篮子,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走进印江峨岭街道杨柳塘村,一幅红底白字的标语映入眼帘。村委会主任熊益仁说:“这是全村的脱贫路径,今年我们实行农校合作模式,与贵州师范学院发展订单蔬菜10多个品种,集中种植和散户种植近400亩。”

杨柳塘村距印江县城8公里,离杭瑞高速印江东站500米。过去,全村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群众收入微薄。熊益仁说:“以前是想规模化种植产业,底气不足,不知种什么,也不敢试。”

今年,该村摸清村里家底、研判村情形势,通过邀请省县农业专家实地调研和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后,从改变种植观念、优化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方式上着手,把玉米等低效传统农作物调下来,依托当地交通条件和土地资源,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实现群众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

五一假期,地处大山脚下的印江板溪镇岩底村食用菌基地建设一派火热。与其他食用菌基地不同的是,岩底村却在品种上选择了夏菇。“地势海拔800米左右、气温适合夏菇种植……”谈及产业选择,岩底村第一书记王治洪算起村里的家底账,道出了选择夏菇种植的缘由。

“算家底账,就是要摸清我们的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产业,这样避免产业选择遭遇‘水土不服’问题。”印江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付勇说,印江位于梵净山西麓,独特的区位、气候等资源,成为印江发展独具特色生态农业的富有“家底”。

今年来,印江在推进产业革命中立足资源、用好资源,围绕生态茶、食用菌2个主导产业和精品果蔬、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N个特色产业的“2+N”产业规划,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

在2个主导产业上,按照“五带三园”茶产业规划,重点打造南部、东北部、东部、西南部、西北部五个产业带和新寨、湄坨、蒋家坝三个省级茶叶园区;按照“一园三带多点”食用菌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和以主要种植香菇、黑木耳、双孢菇、羊肚菌、猴头菇等品种的东线、南线、北线食用菌产业带,同时围绕产业带重点打造15个以上年产50万棒(亩)以上的食用菌专业村。

在N个特色产业上,海拔650米以下区域主要定植红香柚、柑橘类水果,海拔650米以上区域主要定植西桃、黄桃、青脆李、脆红李等落叶类水果,环梵净山周边区域主要种植猕猴桃。同时,稳步推进牛、羊长效产业发展,以优势产区为依托,扩大以黄精、金丝皇菊、青蒿、白术、苦参、牡丹、党参等品种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面积。

算效益账: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品牌

“这里的菇形好、品质也好,这轮菇我全要了!”“杨总你要给我准备4000斤鲜菇。”……近段时间,来自河南重庆湖南等地的客商纷纷走进印江板溪镇印龙菌业抢购鲜菇、洽谈合作,鲜菇价格稳定、供不应求。

印龙菌业负责人杨秀炼说:“要是种上包谷或水稻,每亩顶多1000元收入;种香菇每亩1万棒至少纯收入1万元,如今市场销售不愁,价格稳定。”

产业好不好,用效益来说话。就板溪镇而言,2017年通过发展食用菌、生态林下养鸡等产业,贫困户户均分红3900元,最高达9600元;非贫困户户均分红400元,最高达800元。全镇产业基地每年支付群众土地租金近130万元、务工费上千万元。

效益好不好,用市场来考验。为了做好市场文章,印江实施配送订单制,推动种养殖基地与机关单位食堂开展订单式生产、与酒店(餐馆、农家乐)建立购销关系。支持企业在贵阳铜仁市区或省外其他一二线城市建设销售网点或专柜。

同时,印江以对口帮扶的苏州吴江区、贵阳云岩区、中煤集团为突破口,开展农产品定制式生产。依托重点展会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特产品与全国超市系统对接,推动形成持续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

“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如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在印江得以生动实践。今年,印江围绕市场需求将发展食用菌产业1.5亿棒,新建及改造茶园4万亩,新植果园3.6万亩,发展订单辣椒2万亩。

算时间账: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

五月的印江刀坝镇下大坪村满目翠绿,白绿相间的青脆李基地里,群众忙着移栽辣椒苗。

今年,下大坪村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因地制宜发展200亩青脆李,作为群众增收的长效产业。村支部书记杨修说:“李子要三年才挂果有效益,辣椒是当年就见效,因此我们就引导群众在青脆李基地上套种辣椒150亩,这样既加强了基地管理,又促进了短期增收。”

长效产业未见效之前,短期产业为群众先上一盘“点心”。在印江,像下大坪村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遍地开花。“吹糠见米”的短期产业,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也增强贫困户脱贫自信。

朗溪镇三村村位于印江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域,贫困程度深。该村在脱贫攻坚中,算好脱贫攻坚“时间账”、产业发展“时间账”,围绕短期脱贫靠养殖、长期脱贫靠种植的思路,引导群众种植梵净山红香柚、印江西桃等优良品种精品水果作为长效产业,通过贫困户自养或代养生猪、蛋鸡作为短期产业,实现了群众短期有增收,长期有保障。

今年是印江脱贫攻坚“整县摘帽”之年。印江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认真算好“时间账”:在产业选择上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在产业推进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产业品种上唱四季歌、打轮作战,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

如今,印江农业产业已形成了林下养殖、茶蔬套作、果药共生、果蔬套种等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产业格局,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凸显了以种促管、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立体经济效益,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